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近期,有两件事引得"新文人"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一是"新文人的领军人物"朱新建先生与世长辞;二是"真正的文人家"刘斯奋先生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观者不无惊愕地发现:刘斯奋先生散淡的写意之作和朱新建先生充满情欲的宣泄表达,风格是如此迥异,却都属于所谓"新文人"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的面貌清晰可辨。它有着"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基本形式,还有着宁静含蓄的脱俗格调。而在当下,"新文人"的世界里,古风犹在的有之、充满肉欲和亵玩态度的有之、实验性质的抽象水墨亦有之。那么。“新文人”这一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传统文人是否可以复兴?本期“品味”,我们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 标签: 新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 刘斯奋 文人画家 中国美术馆 朱新
  • 简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也好,也好,似乎都是在找一种皈依,就是让我跟这个时代、跟这个社会、跟这个土地有关系”中国的文人,发端于王维,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发展,到南宋画院成熟,到元代达到高峰状态,其中集大成者当推“元四大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元四大家笔下的山水意境,无论在技法或精神上,都为传统的山水奠定了最高的境界。

  • 标签: 文人画 逸品 集大成者 山水意境 黄公望 山水画
  • 简介:化方是个词人,相识前因其诸多歌曲作品广泛传唱而早有耳闻。直至相见,于觥筹交错间偶然领略其画作,顿觉惊艳。化方的书画作品,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给其一个明确的风格或流派的定义,有中有西,非古非今。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大片的留白中,看似不经意的轻抹和点染,便是远山、人影,大风、旷野。

  • 标签: 书画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 简介:主持语:今天走进对话的两位先生都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刘墨先生还是一位家。双方以他们的学识以及对中国文人的理解,展开了对话。他们认为,中国文人的艺术表象背后承载了画家丰富的心灵世界。它是人的真性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也是对于自我的确认与表达。美学与心性结合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对于自身的体认方式。

  • 标签: VS 十六观 朱良 寂天 八大山人 我自己
  • 简介:作为一介法律学人,随着年岁渐长,思虑渐深,这几年越来越深入体悟到:在当今中国,欲推行法治主义,必先有人去践行法治启蒙,否则,法治国家的构想终究会化为泡影。有鉴于此,平时闲来也写一些轻松的学术随笔,或发表于博客与报章,或暂藏于私人文档,隔了一些年头,便会蓄了一些篇什,可以裒辑成册,斗胆拿来付梓。

  • 标签: 法学 文人 代序 法治主义 法治国家 学术随笔
  • 简介:有桩命案,当事人很是张扬,可蹊跷的是既未见有人起诉,也未见社会干预,更不见司法界追究,说来颇令人费解!这,说的是李白好友魏颢爆料,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先前,李白说战国赵魏游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那是战国时期的案子,年代久远,新朝不理旧政,抑或是超过追诉期也说不定,反正无人理会。

  • 标签: 命案 文人 战国时期 社会干预 当事人 李白
  • 简介:文人好竹,始于何时,未详考。不过唐王维以双钩法竹倒是事实。其后董源雪竹寒林,苏轼墨竹寄情,皆极有生趣、高雅可人。水墨梅竹大为流行始于元。元之文人多以墨竹遣兴,自此竹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值得一提者乃清代扬州八怪,其中七怪皆与竹结缘。郑板桥乃兰竹大家,“五十余年,不他物”,可见对竹之癖好。然而,金冬

  • 标签: 扬州八怪 董源 画竹 名家辈出 郑板桥 墨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旧时的文人们,失意时便找到两个精神偶像,一是屈原,二是贾谊。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很受汉文帝器重。这二位都怀才不遇。文人们遇到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凭吊”一番,好像小孩子受到了委屈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地方,把委屈吐出之后,还要该做啥做啥。民间有一个俗话叫“算盘打了一整宿,天明还要卖豆腐”,本是做不了大事的人,空有一肚子计策,梦是好梦,但一觉醒来还要做自己能做的事。

  • 标签: 文人 心思 精神偶像 怀才不遇 汉文帝 屈原
  • 简介: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 标签: 挽歌诗 死亡 感伤 陆机 陶渊明
  • 简介:“但开风气不为师”!这话貌似谦虚,实则狂傲。

  • 标签: 龚自珍 人心 谦虚
  • 简介: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仰韶文化半坡人在陶器上绘制记事符号、大汶文化莒县陵阳河人在陶樽上刻画天象纹饰到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再经金文、先秦陶文、简牍文、石刻文字等的发展,终于在秦统一六国后形成小篆。实现了文字系统化。文字的演化递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交流。

  • 标签: 中国文人 书法 风尚 石刻文字 仰韶文化 中华文明
  • 简介:一直认为一幅好的油画作品一定是抛弃了一切艳俗,没有任何招揽的动机,从而回到画面最本质的东西;一幅好的绘画也一定是反映人们心中最永恒的、静止的、难以忘记的那一幕情景。这两点因素决定了"回归"和"永恒性"是我自己在画面中最想传达的东西。而要将这两个东西展现出来,对我来说需要很长的作画周期。我的很慢,一张很小的静物写生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反复琢磨和推敲。每次重新观察对象时总会发现和之前观察到的有很细小的差别,于是将之前画布上半干的颜色刮去一部分,再将重新确认的颜色再一次覆盖。这种感觉很奇怪,似乎每一次修改和覆盖,都好像快要接近那个想要的模样,似乎离自己观察到的真实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还有一段距

  • 标签: 布面油画 几何形体 塞尚 静物写生 无始无终 艺术形式
  • 简介:南宋以后,文人作墓志碑文应得的谢金逐渐被视为“文人谀墓”的罪证和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的因果颠倒.“受金”之所以被视为谀墓的“罪证”,是因为正义之士们出于维护历史的严肃性,基于青史留名的文化立场和现实需求,极端而片面地将写作层面的具体操作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文人道德问题,并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做出决断.从文体学和文化学角度看,造成文人谀墓的根本原因,是碑志文固有的文体规范中难以调和到“文质彬彬”理想标准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尽孝”、“隐讳”等民族思想观念.

  • 标签: 碑志文 文人谀墓 实录 韩愈 蔡邕
  • 简介:曾有过的不幸和辛酸,对智者是积淀的财富;对庸者是不堪回首的耻辱;对平凡者只是流逝的岁月。

  • 标签: 《愚人画智》 黄建华 中国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