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程序法的角度重新解读自首的本质,将自首定位为一项诉讼行为,才能有助于司法实践中若干疑难问题的解决。而作为一项诉讼行为,自首本质上就是一种意思表示:自首的行为意思是指行为人应当明确其到案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管辖之下,并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自首的表示意思是指行为人应当是主动投案的,并具有通过投案这一特定方式传达其愿意接受司法机关审查、裁判的意识;自首的法效意思是指行为人应当具有明确的期望发生预定法律效果(启动刑事诉讼程序,接受司法机关审查、裁判)的意思;自首的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应当将其自首的意思通过其行为举止表达于外部。

  • 标签: 自首 诉讼行为 刑法 刑事诉讼法
  • 简介:注重从程序上建党,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注重从程序上建党,应抓好程序意识培养、程序性制度体系建设和程序性法规立法的三个方面的着力点;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民主集中制蕴含的程序机制,程序建设要贯穿于"五位一体"党建格局的始终和权力运行四个基本环节的问题。

  • 标签: 程序上建党 必然选择 着力点 重点认识的问题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新生的刑事司法制度,理论基础还相当薄弱,在司法实践中的程序规则构建不够完善,在我国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的当前很可能会出现功能异化的风险。应在对刑事和解制度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其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规范严谨的程序规则,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功能背离的不利后果,使其“解决问题”、“效率”等功能价值得以真正圆满发挥。

  • 标签: 和谐社会 物质补偿 程序规则
  • 简介:201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修订,对包括国家赔偿程序在内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但在国家赔偿委员会的设置、赔偿程序的履行和执行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改善赔偿的程序,加强透明度;尽快建立申请人参与的听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的制度和单独的国家赔偿基金;完善国家赔偿的履行与执行程序

  • 标签: 国家赔偿 赔偿委员会 听证制度 专家咨询
  • 简介:小微型企业是承载最多就业人口的企业,其活跃程度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但是,我国现行的工商及税务程序并未充分考虑、区分企业规模大小,而是采取一刀切管理办法,导致小微型企业的建立与发展遭遇较高门槛,从而阻碍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呼吁简化小微型企业工商及税务程序

  • 标签: 微型企业 程序 税务 工商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球经济
  • 简介:由于刑事案件判决的可错性,构建刑事再审程序成为必然,这是针对确有错误生效判决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该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控审分离的现代诉讼原则,致使有恣意化倾向。有必要在反思该程序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重构刑事再审程序之启动模式、细化“确有错误”之内涵并完善之。

  • 标签: 刑事再审程序 可错性 控审分离
  • 简介:在各国制定完善行政程序法以规制行政执法的今天,合理、合法原则作为行政程序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理论界已达成广泛共识,而在立法进程中倡导建立在保障相对人基本权益基础上的效率原则也应受到重视。该文重新闻释效率原则内涵,论证践行效率原则的现实依据,并通过具体分析体现效率原则的告知制度、电子政务制度、非正式程序制度等三项行政程序基本制度来构想立法应如何实现效率原则所追求的高效便民的目标。

  • 标签: 行政程序 立法 效率原则 基本制度
  • 简介:近年来,我国多个地方政府制定了行政程序规则,这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和争鸣。这些地方行政程序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原则体系、行政程序的类型、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立法架构、制度创新等方面,其主要特点是回应性、创新性、民主性、程序实体兼顾性。我国地方行政程序立法仍有诸多后续课题需要研究。

  • 标签: 关键词 行政程序 地方立法 程序法 行政法治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该程序较好地回应了社会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的现实需要,但在证明标准等方面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该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混乱。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在性质上应属于民事诉讼程序,主要法治国家的立法或相关国际公约也称之为“民事没收”。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为摆脱“程序失灵”的命运,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应适用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

  • 标签: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证明标准 排除合理怀疑 优势证据
  • 简介:我国侦查程序中律师辩护的存在有利于实现控辩平等对抗,弥补犯罪嫌疑人自我辩护的不足和更加有效地监督、制约侦查机关。但是目前.律师作为辩护人介入侦查程序的情形比较少.侦查程序中相关权利得不到保障,程序性辩护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在于.辩护律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我国侦查程序过于封闭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过于追求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注重对人权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对侵犯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权利的救济手段。为此,需要对辩护律师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对我国的侦查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并构建程序性制裁机制以保障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相关权利.

  • 标签: 律师辩护 程序性辩护 程序性制裁 法律职业共同体
  • 简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改革供给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创新;健全供给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创新;再造供给流程,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流程创新;革新供给技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技术创新。因此,应围绕“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流程再造、技术创新”的思路,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

  • 标签: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供给创新 路径选择
  • 简介:随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的增强,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在遵从实体法上已大为进步,但对程序合法的认识仍显不足.程序操作上的不规范引起了行政相对人的不满,并由此滋生了大量行政纠纷。审判实践中,针对适用不同的判决结果,可采取确定无效、可撤销、确认违法、责令履行法定职责四种责任形式。为此,既要遵守程序规则.又不能陷入形式主义.应从增加行政机关效率、防止权力滥用、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等角度考量,视具体情形区别对待。

  • 标签: 程序违法 无效 撤销 确认违法 履行法定职责
  • 简介:刑事简易程序有三个基本价值,即效率、效益、正义。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简易程序做出了重要调整。在此背景下,为客观展现刑事诉讼运作的机理,针对刑事简易程序价值趋同下的追诉倾向、事实认定下的程序简化、辩方制约缺位下的职权主义、分权失效下的流程协作等检法关系特点进行剖析。上述四个特点也表明立法上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存在完善的空间:一是法检之间的相互制约监督作用"弱化",一定程度上受法检机关各自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差错案件追究机制影响;二是代表国家公权力的法检机关与私权利的被告人之间的权利明显"不对等",被告人的程序参与权、选择权、变更权及救济权尚没有得到足够保护;三是刑事简易程序控辩双方的作用"虚化",简易程序不等于简单化,甚至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仍需进一步协调平衡。

  • 标签: 刑事简易程序 检法关系 特点
  • 简介:程序对于侦查程序的控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比例原则、司法审查原则以及权利救济原则。以此为视角,审视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的立法存在技术侦查措施的含义及适用条件不明确、没有指明批准机关、缺乏对犯罪嫌疑人相关权利的保障、缺乏对违法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的制裁措施等问题。为此,应明确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以及细化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条件,确立检察机关对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进行审批的模式,赋予犯罪嫌疑人对适用技术侦查措施获得的信息的知情权、提出异议权,注意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衔接。

  • 标签: 技术侦查措施 正当程序 司法审查 程序性制裁
  • 简介:强制医疗程序作为一种特别诉讼程序,对于规范强制医疗程序、保障精神病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纵观现行的相关刑事立法规定,仅就执行阶段而言,强制医疗适用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执行机关、执行场所和执行期限等也缺乏明确规定。因此,在执行阶段实有必要通过提高强制医疗的门槛、明确执行机关和执行场所及引入比例原则等措施加以完善,从而实现尊重和保障精神病人人权的目的。

  • 标签: 强制医疗 执行机关 人身危险性 比例原则
  • 简介:清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化汉与汉化、右文与禁文、汉学与宋学、集成与反思是认识清代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清代文化的基本结构是满清文化与汉人文化并存,化汉与汉化双向互动,但总体而言却是汉化为主,化汉为辅,结果则是满归于汉.清代统治者以稽古右文为基本政策,而这些政策无不是提倡与禁锢、搜罗与收缴、收录与刊落、建设与摧毁的矛盾集合体.清代文化中,汉学十分发达,宋学也同样兴盛,但两者并未融合一体,化成“清学”.在右文与禁文政策的影响下,清代文化明显地显示出集成与总结的特征,然而,明清变易、清末的国门打开等又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与动能,使得清代文化自始至终具有反思与批判的特点.

  • 标签: 清代文化 化汉与汉化 右文与禁文 汉学与宋学 集成与反思
  • 简介:基本权利的水平效力,源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在传统立宪主义的基础上对基本权利垂直效力的一种新发展。客观价值秩序理论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具体司法实践的运用中,强间接适用是德国基本权利水平效力适用的主要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间接适用,对于促进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推动我国的人权保障与宪政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 标签: 基本权利 水平效力 客观价值秩序 间接适用
  • 简介:任何法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则,我国防灾减灾法也不例外。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防灾减灾法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对防灾减灾法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我国防灾减灾法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协调"、"政府主体、公众参与与灾民自救相结合"。

  • 标签: 防灾减灾法 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立法
  • 简介:社会权是伴随着福利法治国的出现而产生的新型权利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对既存的基本权利体系和功能的取向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内容和权能属性上发展了基本权利体系和功能模式。社会权所体现的基本权利理念已由传统的消极防御属性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权能属性,其要求国家积极介入社会生活,通过国家的帮助为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社会权与传统基本权利是一致的,都旨在为公民创造良好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与公民的和谐关系;

  • 标签: 社会权 自由权 基本权利 福利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