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异化劳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或"伦理"概念,具有生命向度,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向度。而生命向度与历史向度的连接点便是辩证法,辩证法超出了方法论的界限,构成了"异化劳动"范畴的"问题结构"。通过对历史的辩证把握,在历史的进程中,生命实现了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趋近于生命的自我实现;通过对历史进程中生命现象的辩证把握,历史获得了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二者是本质同一的。只有"总体性"地从这双重视角切入,才有可能窥见"异化劳动"范畴的真实内涵以及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异化劳动 生命 辩证法 历史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的生态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丰富和强化其生态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生态教育内容大致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理念和生态规范教育。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教育必须加强生态理论学习、注重生态实践活动、完善生态教育的制度。

  • 标签: 生态教育 生态文明 生态理念
  • 简介:伦理形态变更及其完满离不开利益本体的支持。利益欲求支持了人们从自然伦理实体一血亲家庭到利益主体间性的“共同意志”或“合意”利益共同体构建。同时它也构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需求本体 血亲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 简介:从词源学考察伦理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应然性关系;道德则是人们对这种应然性伦理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伦理是道德的来源和依据,道德则是伦理的展开和实现,表现出既相通相依、又相互限定的张力关系。厘正两者的关系,可有效防止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构建和践行,有助于重建当代人的道德信仰。

  • 标签: 伦理 道德 应然性 伦理精神 意义世界
  • 简介:在政治、社会与法治建设域内,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首要的主流话语。作为法治建设重要主体的检察机关,其职能拓展必然遵循符合情境的现实逻辑。检察职能与社会管理的结合则主要面临可行性与方法进路的问题,即检察职能内容的内外样态决定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行性,而更为宏观的检察院整体问题、法治问题、经济社会问题则为检察职能向社会管理层面延伸提供了方法进路。各地检察院的典型实践案例,则有助于更加详尽地审视检察职能的社会管理向度问题。

  • 标签: 举国体制 社会管理创新 检察职能 实践模式
  • 简介:国家官员所据有的公共职位使其身份具有公共性并由此而有了与公共目的实现相关联的公开性要求。与此同时,国家官员所具有的公民身份则使其呈现出私人性的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隐私利益及与之相应的不公开要求。虽然国家官员基于其公共身份所导致的公开性要求与其基于公民身份而发生的不公开要求互为反向.但由于国家官员的公共身份与其作为社会单个成员的公民身份都是不可否定的。因此。这两种互为反向的要求又都各自有其存在的正当性根据。然而,国家官员的隐私利益,只有在不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才具有受到保护的合理性。而一旦国家官员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则国家官员的隐私利益就应当让位于公共利益,即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国家官员的相关私事或个人信息就是正当的。

  • 标签: 国家官员 公共性 隐私 伦理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一种外在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当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及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相继遭到失败时,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提供一条新路。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佛、道宣讲的善恶报应渗透于社会伦理生活,唤起了更多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但从唐代传奇来看,佛、道宣讲的宗教伦理,与世俗的伦理、道德,并不完全契合或互补。唐代传奇中,常可见到与普遍认同的伦理判断相悖的神的赏罚。盖因宗教宣讲的伦理道德虽来源于世俗的道德及律法,甚至以其为自身道德观的主体,但宗教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在教众化俗的同时,亦致力于对神权的信仰保障并以之为首要的善行,故世俗的律法、道德在与“神意”相遇时,皆屈于神的权威。在无视道德伦理中以报应彰显天理导人遵循道德伦理,体现了宗教道德的绝对性,但这也正迎合了俗众以更简易的方式向神寻求依托的内心需要。

  • 标签: 唐传奇 佛教 道教
  • 简介:中国的行政伦理由于长期被挤压在强烈而单一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标准的卵翼之下,无法同政治伦理或政党伦理划清界限,党政矛盾引发行政管理领域内耗严重、效率低下。如果不去深入探讨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问题,就无法全面把握行政伦理的内在奥秘。在约束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方面,制定的法律越是细密,为行政人员留下的自由裁量范围就越大。在法律制度无能为力的地方,应该发挥道德伦理的互补作用。

  • 标签: 行政伦理 行政价值 自由裁量
  • 简介:我国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践行过程中良好的发展势态与问题并存。其与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法学教育发展过程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以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法律职业伦理体系。

  • 标签: 法律职业伦理 现状 历史原因 解决途径
  • 简介:伦理作为一种规约性文化,其形成和发展经历着特定的轨迹。在传说时期,原始伦理与原始宗教混沌统一在人类的古老意识中,经过发展形成为殷商时期的“天命伦理观”,伦理被笼罩于宗教之下,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发挥着规约的功能。到西周时期则发展形成为“宗教政治伦理观”,周人的自主性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自觉地体认和系统地思考盘亘于人类生活之间的伦理关系,并自觉地进行“礼”的设定,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伦理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形态逐渐与宗教脱离,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 标签: 上古文化史研究 伦理思想 天命伦理观 宗教政治伦理观
  • 简介:行政伦理具有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意义,行政伦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能使和谐、生态的发展观念深入到土地行政主体的内心,并使其内化为自觉的约束力量,从而真正保护和使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

  • 标签: 行政伦理 土地 土地行政
  • 简介:和谐社会是在制度调节下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状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构建社会基本制度,协调社会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公平正义制度的认定和施为,首先关涉判定公平正义制度的方法论。马克思制度伦理以生活实践作为制度伦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用立足无产阶级的、面向人类整体的自主性"自由"和非奴役性"平等"表征制度的正义,以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自由、平等权利表征制度公平,为我们立足经济基础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 标签: 和谐社会建设 方法论 马克思制度伦理
  • 简介:经权问题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儒家道德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经的本义指织造物的纵线,引申为直行、南北行走的道路,后扩展为常道、常规、原则;权引申为两种涵义:一是权势、权谋,二是权变。在儒家思想中既有对经的坚守,也十分重视权变,并且,经与权各有其道,经不离权,权不离经。经与权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如何"知常而应变"的问题。因此,儒家的经权思想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儒家 道德伦理
  • 简介: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司法制度本身的善恶评判。司法公正离不开善制。善制的存在是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善制包括司法制度形式善和司法制度内容善。善制的道德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善制应符合正义;善制应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善制应符合广大民众的是非善恶共识。法官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由于善制在范围、价值诉求和实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法官品性的德性伦理为补充。

  • 标签: 司法公正 制度伦理 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