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宋欢是来自四川巴中市两河口乡木诺曹村的一个小女孩,由于双小腿胫骨内翻畸形,走路总是摇摇晃晃。9岁,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孩子最好动的年龄,但她只能坐在板凳上看着别人奔跑玩耍。

  • 标签: 公益项目 中国 河口乡 巴中市
  • 简介:上班路上拥堵、城市空气质量不佳、找不到停车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无论是城市交通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市民的出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交通治理手段需要提级转型。城市的建设宗旨应该是让当地群众拥有高品质交通和交往的公共空间,真正享受到宜人的居住环境。

  • 标签: 交通 停车位 市民 空间 问题 城市
  • 简介: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人与人漠不关心、人心冷于顽石的社会氛围。而'送温暖'所体现和表达的,正是社会成员彼此的关怀和善意。又到数九寒天,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元旦刚过,全国各地各级党政及工会组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声势集中的送温暖活动。全国总工会日前下发通知,部署安排2019年送温暖工作。

  • 标签: 一线职工 社会氛围
  • 简介: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中国人记住并且能够背诵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很多话,但有一句话,我们却没有在意,也在很长时间里面不能理解它。马克思说:在人类的现代社会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深刻的预言,是一个被人类正在进入的社会与时代所不断证实的预言。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价值 意义 典藏 影像 民族
  • 简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的友善是基础性价值理念和要求,其价值内涵是由善心、善性、善言、善行所构成的文明素养,其价值旨趣是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培育和弘扬友善价值观需要切入到新时代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场域,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德育与善育的互融、善人与善制的链接、法治与善治的契合、善景与善境的映衬为基本路径,构建新时代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标签: 新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善 内涵 路径
  • 简介:对许多摄影师来说,“民族志摄影”是一个颇为时髦却又不甚了了的词汇。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自己的创作套上“民族志摄影”的外衣,带入人类学的语境中阐释和解读。然而,由于大多数摄影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人类学训练,受知识结构所限,在面对它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时,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与偏差。

  • 标签: 文化立场 摄影师 民族志 价值 知识结构 人类学
  • 简介: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之所以创造了'中国奇迹',主要是因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为主线,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旨归。新时代,要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从四十年的历史经验中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坚持抓紧'主线'不放松,围绕'主题'不跑调,坚守'价值旨归'不变心。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 简介: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要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不断创新路径、明确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注重价值理念协同、立规立法协同、组织实施协同、监督监察协同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的协同,通过建立相应的冲突协调机制来化解矛盾,形成合力;加强成效协同,要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成效促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 标签: 依规治党 依法治国 协同 路径
  • 简介:儒家的义利之辨形成了一个贯通理事、内外、天人的义理系统。在社会共同生活层面,关注利益与合宜的利益分配制度,主张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在个体价值选择层面,关注个体对外在规则的自觉遵循与自得自足,主张以义取利、以义为利。在性与天道的超越层面,主张义即是性、性即是理,义外无利,关注实现本体之义的修养工夫。儒家义利之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作为义的基础,从而奠定了偏向整体性、内在性、超越性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儒家 义利之辨 概念含义 问题层次 价值取向
  • 简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机制建设,高校要加强课程融入、文化陶冶、实践内化、制度保障、研究解读五大机制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单一载体向多元载体、显性灌输向多维渗透、单一渠道向协同育人、知识教化向价值引领的转变。

  • 标签: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机制建设
  • 简介:妇联组织在角色定位中体现出双重角色的特点,在工作开展中具有拓展领域、整合资源等优势,在培育流动妇女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浙江奉化妇联注重“联网”“联姻”“联心”,创新了流动妇女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妇联组织培育流动妇女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社会资源,提升流动妇女的素质能力;构建维权网络,化解流动妇女的矛盾纠纷;开展各项活动,激发流动妇女的内生动力。

  • 标签: 妇联 流动妇女 核心价值观
  • 简介: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员,始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由此,改革开放一开始便建立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40年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至少鲜明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改革开放 价值立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大讨论 历史性决策
  • 简介:党的群众路线是党与人民关系的集中呈现,基于群众路线形成的人民当家做主,深刻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建立国家政权的权力来源和归属的逻辑,解决了民主建构中"谁统治"这个首要问题。党基于群众路线确立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又必须通过群众路线来实现,群众路线是建构党的领导的基本路径和基础资源,解决了民主建构中"谁保证统治"这一根本问题。对于"如何统治"这个民主的制度安排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是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来解决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其本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制度化体现,是执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制度。在回答人民怎么通过民主制度来表达和实现自己利益即"统治的运行方式"问题上,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形态集中体现为协商民主,而协商民主的确立和运行直接依赖于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协商民主运行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体制基础。

  • 标签: 群众路线 民主 人民民主
  • 简介:"江歌案"是近期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审判的一起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其庭审过程展现了实质化庭审程序的基本特征,包括统摄全程的争点与证据整理程序、针对性极强的证据调查程序、独具特色的人证调查程序和焦点集中的辩论程序等。以日本刑事庭审程序改革的经验为参照,我国庭审实质化改革应着力于建构争点与证据整理程序(庭前会议制度与开场陈述程序相结合)、完善证据调查申请程序和人证调查程序、调整法庭辩论程序、取消最后陈述程序,从而使刑事庭审程序各环节前后呼应,始终紧紧围绕控辩争点进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庭审具有更强针对性、具有更高的效率。

  • 标签: 江歌案 庭审实质化 开场陈述 证据调查请求 人证调查 终场辩论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经历了纷繁复杂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初期'包产到户求温饱'到逐步推进'市场引导奔小康',再到世纪之交'城乡统筹促发展',直至新时代'乡村振兴谋幸福',其始终围绕着广大农民的利益问题而展开,清晰地映射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价值趋向,以及生动展现了其中党与广大农民之间互动调适的关系演化历程。党的农村政策动员只有始终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遵循,才能使党和农民发展成为一致集体行动的共同体,也唯有如此,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正绩效才能得以更好地释放,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才能加快实现。

  • 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 农民 农村政策动员 价值
  • 简介:中国农工民主党是具有爱国、革命优良传统的民主党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邓演达为首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行动特质”。这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付诸实践的“行动特质”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固有基因和内在品格,本质上反映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革命实践观。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行动特质”萌发于对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产生于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根源于对革命动力和武装斗争的深刻领悟。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行动特质”在思想上表现为注重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在军事上表现为强调武装斗争和军事行动,在组织上表现为组织机构的屡次复建与重生,在宣传上表现为重视办刊办报和公开表达政见。“行动特质”对中国农工民主党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出鲜明的政党品格,演进出特有的历史脉络,铸就出优良的党派传统,也为研究其党派特性和发展轨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

  • 标签: 中国农工民主党 行动特质 党派品格 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