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欧亚经济联盟自2015年成立以来,对内努力建立统一市场,对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进程,其中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对外建立自贸区。目前,联盟对外自贸区的情况远没有联盟官方和学界所宣扬的那样成效显著,仅与越南达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外自贸区协议,其他准备建立自贸区的几个国家多是经济小国,对联盟影响不大。这种情况说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其强烈的融入世界经济的梦想,因此出现了自贸区战略意图和实际做法的矛盾和两难。目前,欧亚经济联盟的对外自贸区,不仅水平低、内容少,而且短期内中国与之建立自贸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之对接的过程中从贸易自由化转向贸易便利化,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从项目带动转向制度安排。

  • 标签: 欧亚经济联盟 自贸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简介:从2014年开始俄远东外贸出现下滑趋势。2016年,远东对外贸易额下降主要是因为全球能源产品价格下滑,而能源出口占远东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是远东主要贸易伙伴,远东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开展顺利,特别是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政策十分吸引中国企业家。双方在产业、农工综合体、交通基础设施、通道等方面合作前景向好。

  • 标签: 俄远东 中国 经济
  • 简介:本文对印度经济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印度的通货膨胀水平在大多数年份都是比较严重的,而且消费物价水平上涨快于批发物价水平,意味着通货膨胀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更大;供给因素的变化对同期通货膨胀水平有显著影响,而需求方面的因素对同期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印度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盲目的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 标签: 印度 经济改革 通货膨胀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不仅具有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和政策优势,而且与蒙俄经济互补性较强,人文交流密切。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要优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对蒙俄合作平台建设,深化对蒙俄经贸合作,加强对蒙俄产能合作,加强与蒙俄人文交流。

  • 标签: 内蒙古 中国 蒙古国 俄罗斯 经济
  • 简介:在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传戒体系早已中断。由于许多佛教女性主义运动者推动重建比丘尼僧团,从1996年起东南亚国家逐渐产生了自称比丘尼僧团的团体。不过,那些自称比丘尼的女修行者,在戒律、社会和法律上的认可还算是有一些问题。泰国虽然有了恢复比丘尼僧团运动,但不是全国的八戒白衣母(MeaChee)都出来支持这个提议,许多八戒白衣母愿意保留自己原来的身份,而不受比丘尼戒。复兴比丘尼传戒的意义与影响可能与两性平等没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将从社会与泰国文化上的两性概念探讨两性平等问题,探讨泰国文化母系社会本身是否有两性不平等问题存在,南传佛教界里没有比丘尼是否意味着存在两性不平等;比丘尼的复兴是否解决了泰国佛教女性出家的形象问题;泰国佛教女修行者在身份上、形式上和精神上的出家意识。所有这些都值得探讨。

  • 标签: 泰国 南传上座部 比丘尼 传戒 复兴
  • 简介:中国-东盟关系经历25年的正式交往,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取得巨大的经贸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尚未实现的战略诉求。近年来随着双方的实力差距不断加大和受域外国家介入的南海争端干扰,中国-东盟关系在高端政治领域的发展滞缓,东盟对中国的安全疑虑不断增强。本文以包容理论分析中国-东盟关系中东盟“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二元关系格局的形成原因,依据国际关系中既有权力对崛起权力的一般包容规律解释中国为何在经济领域获得东盟的积极包容.在安全领域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包容进展。以包容理论中物理能力、身份认知、目标行为体的内部决策机制维度解释促进中国-东盟经济包容的原因和双方历史纠纷、地缘基础、南海争端等变量对安全包容的负面影响,认为中国因改革开放后准确把握时机、审慎推动合作的低姿态获得东盟在经济领域的包容与信任,但随实力增长而趋于激进的行为使东盟加深中国进攻性意象的认知,加之域外国家介入、亚太地缘政治风险,要求中国应在追求大国权力地位的全包容进程中继续坚持战略审慎的心态与行为。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有限包容 身份认知 安全担忧
  • 简介:2016年下半年杜特尔特任职以来,菲律宾的南海政策以及对华关系都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但对这一政策调整到底能走多远以及这一调整背后的动因仍在探讨之中.南海仲裁案的裁决改变了菲律宾关于南海争端的利益认知,而这为杜特尔特的南海政策转向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菲下一步的南海政策目标将调整为如何更好地捍卫其专属经济区权利.

  • 标签: 菲律宾 南海仲裁 杜特尔特 南海争端 认知结构
  • 简介: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其间虽略有反弹,但还是在低位徘徊。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产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原油出口大国,油价下跌导致哈经济跌至谷底、金融危机加剧和财政状况恶化、就业压力陡增和居民收入锐减。为摆脱危机,哈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经济结构转型、稳定金融和降低通胀率,推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石油 经济
  • 简介: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积极推进印度经济制度改革,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季风计划”、“向东行动”等-系列重大战略,总体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中印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莫迪的经济改革方案为中印两国深化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本研究对莫迪经济发展战略和主要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制约中印两国合作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印经济合作的五方面建议,以推动实现从“龙象之争”迈向“龙象共舞”.

  • 标签: 印度经济 印度制造 印度改革 莫迪
  • 简介: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以“体系一单元”的双层结构解析中国外交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尝试提出“选择性强硬”外交战略可能是突破转型困境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国外交 转型困境 结构性压力 海权争议 选择性强硬
  • 简介:逊尼派—什叶派教派矛盾上升是2011年中东变局爆发以来中东地区出现的最重要趋势之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逊尼派—什叶派教派矛盾成为沙特—伊朗在波斯湾、中东地区进行地缘政治斗争的意识形态工具。2012年穆兄会政府在埃及上台后,中东逊尼派政府分化为相互竞争的萨拉菲、穆兄会政府两派,中东教派政治格局由'逊尼派—什叶派'二分格局演变为'穆兄会—萨拉菲—什叶派'三分格局。与此同时,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伊斯兰国'等定叛萨拉菲主义团体在部分地区和国际势力的有意扶持下崛起,进一步激化了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内部教派矛盾。

  • 标签: 教派矛盾 穆兄会 萨拉菲定叛 萨拉菲主义
  • 简介:在菲律宾和泰国,关于民主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境:一种是在国家精英层面上痛斥“买选票”式的选举腐败;一种则是在地方实践中,对政客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使选民社区受益,并保障了当地贫民的权益。这种以弱势人群社区为基础的共生投票行为可被称为“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随着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JosephE.Estrada)和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Shinawatra)治下民粹主义的兴起,之前隐藏在民间的选举道义经济学逻辑逐渐走到了台前,直接挑战两国精英的话语权。尽管拥有下层人民忠实有力的支持,这两人最后均因涉嫌贪腐而被迫下台。在菲律宾,阿基诺三世(BenignoS.AquinoIII)作为精英改革者的成功掌权标志着民粹主义的式微,却也带来了新威权主义的抬头。在泰国,他信雄厚的选民基础迫使精英阶层求助于军队,期望借军事政变和宪政改革推迟选举,从而消减他信的影响。这表明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的民主逻辑在泰国已经扩散到国家层面,成为了一股强大势力。

  • 标签: 民粹主义 选举主义 道义经济学 菲律宾 泰国
  • 简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下行趋势渐显。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体系结构压力、对外战略、国内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角度提出了诸多解释。然而,现实中中美关系日趋下行的原因却更为复杂。近年来频频发酵的钓鱼岛危机、南海争端以及朝核危机等第三方因素逐渐凸显,对中美关系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为弥补既有解释的不足,作者将尝试从第三方视角构建一个替代性的逆社会化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冲突化、污名化与互信退化三个微观机制诱发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案例研究表明: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不仅诱发了中美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冲突,而且加剧了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竞争。菲律宾则借黄岩岛危机,在国际上大肆丑化中国形象,其发起的南海仲裁案使得中美两国相互认知日趋负面。朝鲜近年来频繁进行核试验,更是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裁朝鲜、部署“萨德”系统等问题上的战略互疑。对于第三方的逆社会化效应,中美双方均应高度警惕、精心管控。

  • 标签: 第三方因素 逆社会化 中美关系 钓鱼岛危机 中菲南海争端 朝核危机
  • 简介:专属经济区问题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富争议性的议题之一。中美在航行自由是否包括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水文测量能否区别于海洋科学研究以及专属经济区是否允许军事情报搜集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矛盾。中美的分歧源于美国主要从战略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专属经济区问题,并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对美国霸权的威胁。因此,尽管提出了诸多法律依据,美国的专属经济区主张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作为一个政治性、战略性议题,法律并不能够为专属经济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中美专属经济区分歧最终只能通过政治方式加以解决,关键是要建立中美战略互信,寻求战略共存。

  • 标签: 中美 专属经济区 航行自由 军事活动 战略竞争
  • 简介:俄国极东北地区地处遥远边疆,经济开发较晚,至20世纪初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原始渔猎和养鹿业是该地区土著居民主要经济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工业。19世纪下半叶起,外国企业家、商人的滥捕盗猎行为和经济渗透破坏了该地区原有经济平衡,且愈演愈烈。沙皇政府试图改变极东北地区困境,着手开发其经济,改善其交通运输环境,但收效甚微。20世纪初,极东北地区吸引了各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俄国和国外极地研究者们在极东北陆地和周边海域开展自然生物、地质地理、水文测绘和矿产资源勘探等调查研究工作,形成对极东北地区初步的、较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 标签: 俄国 极东北地区 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