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本章主要探讨八十年代以后泰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但是,泰国的农村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并没有出现骤然的变动。泰国农村自六十年代(有的地方还要早些)以来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在量方面(例如,居民迁移到城市去)和质方面(例如,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本文却是以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变化为考察中心的,譬如说,1980—85年的五年期间内农村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00%,其后,到1989年则下降到1.59%。如果

  • 标签: 八十年代 人口移动 地方生产总值 城市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亚洲经济研究所
  • 简介:据FAO(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当今世界人口中约有15%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0%,“转型国家”(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洲诸国)及发达国家占10%。在发展中国家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国,其总人口的1/3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亚太地区则有1/6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比营养不良情况更为深刻的问题是:非洲、亚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另外,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然而在发达国家,像欧洲、日本等,却呈现出“少子化”倾向。

  • 标签: 营养不良状态 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 少子化 亿人 农业组织
  • 简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俄罗斯的积极响应和认同。黑龙江省谋划构建的"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边境口岸的发展为基础,边境口岸建设对加快与俄罗斯互联互通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黑龙江省 边境口岸 运输通道
  • 简介:互联网开拓了国际政治新空间。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其内在运行逻辑的外在表现。互联网以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或是引导或是否定行为体的行为,迫使行为体服从其内在的法则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作者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梳理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即个人、国家与国际体系。其次,阐释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运转核心,即国家利益、权力与安全,说明没有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上。最后,揭示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即催化、同步和建构作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可促使某些社会因素推动国际政治中的变革;作为先进技术,可促使国际政治自身的进展与时代发展不断相互确认;伴随微博和社交网站出现的人人互动的交际方式,使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进化的条件在互联网世界中有所形成。

  • 标签: 互联网 个人 国家主权 国家安全 国际体系 互联网作用
  • 简介:普京当选为俄新总统,由此揭开了俄历史的新篇章,俄可望出现由乱到治的新时期。普京的战略任务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消灭贫困、加强国家权力、整顿社会秩序、用“俄罗斯新思想”凝聚国民、加强政治体制建设以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

  • 标签: 普京 国家权力 政治体制 社会秩序 总统 强国
  • 简介:印尼前任总统苏哈托时期(1966—1998年)所提倡的双重职能(dwifungsi)军政一体化教条随着印尼民主化进程而结束,军人参政失去了合法性来源。改革派政治领袖如前任总统瓦希德执政时期(1999—2001年)和梅加瓦蒂时期(2001—2004年)积极建立以文人统治为主的政府。军人参政在印尼民主化时代似乎不会再出现。然而,在苏哈托专政时期享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印尼军人未能完全接受民主化时代的文人统治模式。许多具有军人背景的政治人物开始以不同身份和方式试图重返政治舞台,充分利用民主化时代的机制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政治纲领,寻求民众对他们的支持。本文探讨印尼军人在后苏哈托时代,如何利用民主选举方式寻求合法性,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印尼 军人政治 双重职能 合法性
  • 简介:<正>一、孔雀帝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公元前六至三世纪,恒河平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增加了,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又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政事论》许多地方劝告国君,重视开垦新地和移民,强调振兴农业、畜牧业以及工商业对国王统一事业的重要性。拓荒和向新开垦地区移民的活动在孔雀王朝之前就已开始,到孔雀王朝时代,这种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国王所建村庄,或建于原居住地,或建于新区,或从其他国家移民,或鼓励从自己国家移民。”(2—1)可见,垦植和移民

  • 标签: 孔雀王朝 村落社会 乡村社会 灌溉设施 移民 土地
  • 简介:对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而言,互联网安全已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重要议题,但该领域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严重缺失,这与持续加剧的互联网安全威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中国,互联网治理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政策焦点,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构互联网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但目前中国对该领域话语策略的学术与政策研究仍严重缺失。当前,对互联网国际规则之制度理念的应然性研究仍显不足,关于中国在该领域对外传播话语策略的探讨更是近乎空白。互联网国际规则的缺失本质上源于互联网信息自由带来的收益与政府信息管控对此种收益的限制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日益严峻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正逐渐打破互联网信息自由与政府信息管控之间原有的平衡,加之全球化趋势将世界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领域国际规则的建构开始具备现实的可能性。鉴于传播话语在规则建构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赢得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在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话语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就成为中国政策制定机构和宣传机构在通过对外传播推进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时应采取的话语策略。

  • 标签: 互联网规则建构 对外传播 话语策略 公共安全 全球治理
  • 简介:<正>韶关,全省最富有的旅游资源宝胜地。这儿是广东的工业基地。这儿还是广东及东南亚通往中国的中原、北方及整个亚欧大陆大市场的最佳结合点。这儿也是走向亚太市场的最便捷的南大门;这儿更是岭南的大交通、大资源、大基础——具有磁心地位的待开发的大市场。如果说惠州市以独特的海湾港口资源要创造九十年代“神话”的话,那么,稍觉久违的韶关将以雄厚的基础工业,全省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畅达的交通邮电,迎接韶关时代的来临,与惠州同领九十年代的风骚。

  • 标签: 资源优势 工业基地 港口资源 东南亚 亚欧大陆 惠州市
  • 简介: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新的外交革命.为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政府正追求和发展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其它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国际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它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益的活动,是信息时代各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

  • 标签: 公共外交 信息时代 国家战略 工具
  • 简介:事不过三。在经过三轮富有成效的对话之后,G20终于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实现了机制化。尽管机制化的具体运行有待细化、前景仍具某种不确定性,但其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异常深远,对中国外交的现实启示也值得总结。

  • 标签: 中国外交 机制化 G20 国际关系 经济关系
  • 简介:2015年,建国之父李光耀病逝,新加坡正式进入了“后李光耀时代”。随着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的再次组阁成功,人们开始思考面对新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以及日益关注的民生问题,新加坡未来政策的走向将会如何?本文以新加坡政治历程中首次出现三位统筹部长的管辖范围以及被统筹部门的最新施政目录为观察视角,尝试解读其安全、经济和民生政策的走向。从国家安全政策来看,李显龙仍会延续之前的做法,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和国内安保措施。李显龙政府更多的变化将会出现在经济政策上。本届政府将会大力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转型,加速向创值型和投资型经济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新一届政府也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发展“智慧国家”计划,加快医疗、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 标签: 新加坡 “后李光耀时代” 李显龙 政策
  • 简介:后小泉时代自民党三位首相一反小泉急进强硬的对华外交,确立并巩固了'友好互惠、谋求互信'的对华外交基本框架,其要旨在于追求日本的大国地位和'政治正常化',其动因在于小泉对华态势的失败和中日关系战略走向的基本变化,并表现出根本目标与可以变动也必须变动的手段之间的较灵活的协调,从而为日本外交提供了一个务实可行的政策方向。中日关系尽管仍有种种困难,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按照这一框架运行和发展。就日本而言,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有必要遵循之,以求适应变动了的东亚大局和世界政治经济;就中国而言,需要尤其从对外战略大局与对日政策之间的基本主从关系出发,在中日关系方面加大战略和政策努力。

  • 标签: 日本 后小泉时代 自民党 对华外交 中日关系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其继承国,经历了十多年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下滑。普京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新政策,使俄罗斯逐步走向复兴。普京政府在吸取历史和现实教训的基础上,以复兴大国地位为指向,开展务实外交。一方面,它仍视中亚地区为俄传统的势力范围,坚决反对美国的渗透;另一方面,它正视美国介入的现实,采取更灵活的手段争取中亚国家。俄在坚持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间关系的同时,开始对独联体国家区别对待。中亚地区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鉴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优势,美国政府没有采取冒进的政策,而是稳扎稳打,由点及面地向中亚全面渗透。俄美两国在中亚的战略是相冲突的,这将使两国在中亚展开全面的争夺。

  • 标签: 中亚 务实外交 俄罗斯 美国
  • 简介:互联互通是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东北亚区域的互联互通发展受政治、历史、领土问题等因素的制约起步晚、发展滞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东北亚互联互通的发展,东北亚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得到加强,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经贸合作稳步推进。新形势下,为加快推进东北亚国家互联互通,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经贸互联互通;三是推进区域文化认同促进人文交流的互联互通。

  • 标签: 东北亚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
  • 简介:新加坡不只是一个在文化上应用华文的社会,它同时也是一个应用英文、马来文、泰米尔文以及其他语文的社会。时代必然影响文艺,文学必然反映时代,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如此,在新加坡也不例外。战后新加坡华文诗歌的发展经历过三个时期,即从1945年至1966年,从1966年至1982年以及从1982年至于今日的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影响了或支配着华人的社会,这个政治势力就决定了该个时期华文诗歌发展的方

  • 标签: 新加坡华人 泰米尔 人民行动党 马来文 意识形态影响 政治势力
  • 简介:国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的难题,因而也向来偏好于获得地区与国际环境中的“确定性”。不过,这通常会面临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常态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时代,这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实际上表现为全球治理的“失序”,主要呈现在国际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与国际安全制度性安排的“滞后”等诸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深刻作用于国际安全的“确定性”本质,在影响国家实现国际安全的“自助性”和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同时,更使国际体系的“确定性”难有保证。因此,重塑国际安全并不能囿于哪一个范式的解释,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国际战略议程,在重塑国际安全进程中依赖于经济领域开放、互惠互利的地区与全球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有为”国际安全理念的共享,依靠于国际安全治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而在国际安全实践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安全进程中所体现的安全实现路径则为在“不确定”时代重塑国际安全“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经验性验证。

  • 标签: 安全 国际安全 不确定 确定性 战略研究
  • 简介:2009年9月25日,G20匹兹堡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声明》宣布,G20将取代G8成为永久性的全球经济主要协调和合作机制。向来被批评为“富人集团”的G8将于未来两届年度峰会中,逐步将其组织功能转移到G20。

  • 标签: 国际新秩序 变数 合作机制 全球经济 领导人 匹兹堡
  • 简介:1992年11月24日,菲律宾总统菲德尔·拉莫斯与美国驻菲大使理查德·所罗门参加了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移交仪式。随之,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了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结束了美国在菲律宾将近一个世纪的军事存在。菲律宾人迎来了希冀已久的独立自主的后美军基地时代

  • 标签: 苏比克湾 内外政策 菲律宾人 军事存在 菲德尔 拉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