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材料新、观点新、蕴意新———评《中国当代外交》陈文波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由谢益显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外交》(1949———1995),在结项时,笔者忝为鉴定组副组长,曾有幸先睹为快;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再次阅读,感到该...

  • 标签: 中国当代 外交史 毛泽东 邓小平 韬光养晦 观点新
  • 简介:占城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使者往来频繁,经贸关系活跃,为两国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前提条件.明朝与占城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多层次展开的,既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促进,也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纵横交错,缤纷多彩的景象,对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占城 中国明朝 文化交流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思想家对诸侯国之间频繁的联盟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这些思考构成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既有在有关联盟功能、联盟生成等方面与现代西方联盟理论相一致的地方,又有在联盟的目的性以及“非”联盟思想方面显示着中国文化特性和价值追求的独到认识.与现代西方联盟理论相比较,前者赋予联盟行为以极强的道德意味,并已高度内化于中国的联盟实践中;后者则更重视联盟对“均势”的影响.前者主要从抽象的道德角度论述联盟的目的和价值,后者则是用工具理性去看待联盟行为与联盟现象的;前者虽然提出“非”联盟的思想观念,但并未给出除“自强”与“中立”之外其他更具想象力的实践方案,后者虽没有实质性地论及该问题,但却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可能超越联盟政治的某种实践路径.中国古代经典联盟思想最终虽未像西方联盟思想那样发展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依然以丰富的思想性和对后世中国的深刻影响彰显了自身价值.

  • 标签: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 联盟思想 春秋战国 道德目标
  • 简介:中国因历史、地理、科技和意识等原因,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为解决这些海洋问题,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海洋政策,包括优先使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端,兼顾他方立场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合作制定规则、管控危机、资源共享的基本政策,坚持"双轨思路",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等。它们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特质。同时,中国的这些海洋政策,不仅具有国际法的基础,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国际海洋发展趋势。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中国的海洋政策,使中国在搭建海洋平台、加强海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海洋安全和秩序、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作出更多的贡献,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秩序。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应有职责,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海洋问题 海洋政策 海洋合作 海洋秩序
  • 简介:尼赫鲁曾经在他的代表作中对中国文化作过多方面的专门论述,他对中国文化有一种亲切之感.他还探讨了中印文化交流的问题.尼赫鲁晚年对中国文化的疏远来自于印度现实政治发展与国际政治局势的制约.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尼赫鲁 中国文化 《印度的发现》
  • 简介:老挝民族的主体老龙族的语言文字是老挝民族的通用语文,人们认为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浯族泰老语支,也有人把它和泰语归入汉藏语系傣语语族中的大语种。操老挝语的约有二百五十万人,占老挝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现在的老挝文字有三十二个辅音,二十九个元音,四种声调符号,和泰国文字大同小异,属拚音单缀文字。老挝文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起源于哪种文字?对于这些问题,不

  • 标签: 汉藏语系 傣语 大语种 语支 单缀 演变史
  • 简介: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的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 标签: 《印度时报》 中国文化软实力 认知
  • 简介: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使得文化格局发生变化

  • 标签: 18世纪 欧洲 中国 文化 经济
  • 简介: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性、可操作性、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软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软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软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 标签: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观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新思想,正在指导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带来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连接了中国与世界,指引中国外交胸怀伟大梦想并为其实现而保驾护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运而生,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策略运筹;强调“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刻铸就“和平发展”加强版;注重与各方联手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全面打造“合作共赢”升级版。中国坚持维权与维稳的辩证统一观,力求维权而不引发冲突、维稳而不伤害权利;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安全观、核安全观、信息主权观与网络空间秩序观、海洋合作观等,为弥补“安全短板”迈出有力步伐。

  • 标签: 中国外交 战略新思想 中国梦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 简介:德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但统一后的德国决心成为海洋强国。它在追求海权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海权思想。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对德国海权的影响、相对于优势海军的海军战略以及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意志等。从德国追求海权的战略实践上来看,1871—1945年的德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做出了追求海权的大胆尝试。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德国追求海权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有诸多启示可供借鉴。

  • 标签: 德国 海权思想 海权实践 中国 启示
  • 简介:“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 标签: 中国 东盟 传统文化 历史 战略伙伴关系
  • 简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11~18世纪,波斯语历史作品的书写在印度的发展脉络,从作者、成书、内容和历史背景几个方面对这些作品做了基础性的考察。由于文化和政治原因,对伊斯兰文明影响极大的波斯语也曾是印度重要的文学、宫廷语言,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这些文献可分为历史、宗教、文学诗歌和公文四类,是南亚研究不可忽视的一手材料。由于专业划分造成的壁垒,波斯语印度文献尚未引起我国波斯文学和印度史研究者们的注意,本文旨在为印度伊斯兰文化和历史研究提供波斯语文献目录性的介绍。

  • 标签: 波斯语文献 印度史 南亚伊斯兰文化
  • 简介:由E·M·安德鲁斯撰写的《澳中关系》一书,于1985年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计八章,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澳中关系的专著,此书的中译本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了英国、澳大利亚的档案材料及其他文献,从而使得该书具有资料翔实、论证有力的特点.作者系专

  • 标签: 安德鲁斯 墨尔本大学 研究成果 民间交往 外交史 经济技术合作
  • 简介:<正>《印尼华侨》即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我校华侨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杰勤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侨丛书》中之一部。由历史系和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李学民及黄昆章执笔撰写。两位作者都是印尼归侨。他们在朱教授指导下,在搜集大量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这部学术专著。全书共三十万字左右,分七章。上溯秦汉,下限断在1949年。以1870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实行土地国有法和糖业法作为印尼华侨近代部分的开端。

  • 标签: 华侨史 印尼归侨 殖民主义者 华侨研究 东南亚研究 学术专著
  • 简介:自1847年容闽赴美以来,中国学子远赴海外求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将近160年,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苦奋斗使世人看到了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可贵精神。“中国留学生”是勤奋、刻苦以及“精英”的代名词,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他们很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后对国外教育的广泛放开,众多的中国家长和学子纷纷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使中国海外留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资料,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20多年来,共有58.2万留学生赴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然而,随着留学渠道的多样化及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中国留学生中的存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年中,涉及.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谋杀案共12起,绑架案8起。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形象也正面临危机。一些外国媒体把留学生与“垃圾”联系起来,使得多年以来的“留学精英”成了“留学垃圾”。在多伦多出版的中文报纸更以“赌博、吸毒、滥交”为题目,

  • 标签: 海外求学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学 中国留学生 出国留学生 海外留学生
  • 简介: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的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软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凝聚力。凝聚力与软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的眼光来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的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衰而又兴”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的软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的软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的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的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的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 标签: 凝聚力 软实力 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谭云山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学者、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并且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谭云山一生有两大目的:一是促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二是办教育。谭云山曾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等地从事教育工作。这与他的大同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大同理想一方面来源于孔子、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的大同思想,另一方面也受到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作为最主要的筹办人之一,他协助泰戈尔创办了中印学会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担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谭云山、陈乃蔚夫妇回到祖国,在湖南长沙捐资创办了大同学校。谭云山的大同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印度、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激励两国的青年人致力于中印友好工作。

  • 标签: 谭云山 大同思想 教育 中印关系
  • 简介:当前美国各界对华认知整体趋于负面,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国情的系统性深入研究,针对中国海洋战略长期目标和意图的研判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在许多中国权威人士与媒体眼中,美国依然习惯于以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不仅未得到缓解,

  • 标签: 中国文化 长期目标 海洋战略 文化层面 意图 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