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阿拉伯(语)化不仅是一个旨在提升阿拉伯语社会地位、改善阿拉伯语现代适用以应对强势外语在阿语世界传播的语言规划与政策行为,在深层次上,阿拉伯(语)化反映并回应了阿语世界在现当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这一“边缘”在客观现实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并深刻影响了阿语世界不同语言间的权力关系。在这一权力关系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阿拉伯(语)化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尽管如此,阿拉伯知识界和政界对于阿拉伯(语)化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中。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阿拉伯(语)化政策的历史和阿拉伯语语言学会在讨论该政策时所凸显的两个持久趋势,最后提出阿拉伯(语)化是在主观层面对阿语世界“边缘”的象征抗争和象征补偿。

  • 标签: 阿拉伯(语)化 语言规划与政策 边缘性 象征性 阿拉伯语 语言学会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拉伯小说开启了“现代转向”的历程.一方面汲取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段;另一方面,在重建本土文化价值成为全社会近乎必然的选择面前,阿拉伯小说呈现出向民族文化传统回归的特征。在此互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视点,文学的现代实验也被赋予了重要的民族特色。本文尝试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后期力作《平民史诗》为例,在把握其创作主旨的基础上,分析该小说对民间传奇这一阿拉伯传统叙事形式的借鉴.通过对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现代阐释,来透视上述互动关系。

  • 标签: 现代性转向 互动 民间传奇 苏菲思想 《平民史诗》
  • 简介: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分别于2012年5月、2012年8月和2014年5月编辑了三本《中国智慧:温州人走出去的公共外交案例》.本文根据其中的华侨企业案例,把企业公共外交归纳为三大类型(跨国经营行为中的公共外交、社会责任中的公共外交和服务国家或地方战略的公共外交)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公共外交 企业案例 温商 中国智慧 经营行为 社会责任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向整个亚洲和全世界.21世纪初,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新理念,将成为新环境下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和平共处 世界大国 合作共赢 历史性 成长
  • 简介: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对公共外交研究出现几种新的理论视角,包括新公共外交、游击外交、思想政治以及战略话语公共外交.这些研究对国际关系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的国际背景下公共外交的意义.

  • 标签: 公共外交 西方 国际关系学 传统研究 思想政治 国际背景
  • 简介:“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一带一路”从理念提出到实践过程中,学者们做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本文围绕研究概况、主要观点评述、未来展望三个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特别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宏观、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强化人文领域研究,尤其是注重对当代人文交流现象和内容的研究;重视和拓展“一带一路”对相关国家关系影响研究等。

  • 标签: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 中国梦 世界梦 经济发展 世界秩序
  • 简介:本文研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国家经历的不同革命轨迹及对革命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面对游行示威,每个国家必须在镇压和妥协之间做出明智选择。通过深入比较、对比两组具有代表的中东国家——突尼斯和埃及作为以妥协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利比亚和叙利亚作为以镇压应对革命的国家代表——本文指出,政权类型、对国际社会的依赖程度,以及军队和政权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国家镇压和妥协的收益和成本,也因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应对革命的策略差异。

  • 标签: 关键词 国家应对 政权类型 国际依赖度 军队
  • 简介:本文梳理了战后日本学界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演变与特点,特别对冷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对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机构、议题扣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认为日本学界研究的新特点反映了日本对华认知的改变与重塑,中国的快速崛起给日本学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 标签: 战后 日本学界 现代中国研究
  • 简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CenterforChina’sRelationswithNeighboringCountries,CCRNC),隶属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时亦是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

  • 标签: 国家关系 复旦大学 中国 简介 CENTER with
  • 简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CenterforChina'sRelationswithNeighboringCountries,CCRNC),隶属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时亦是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

  • 标签: 复旦大学 周边国家 领土主权 海洋权益
  • 简介: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南非最重要的投资国之一.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与金砖国家,中国发展对南投资具有巩固中南传统友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家影响力等多重战略意义.以南非媒体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对南投资的舆论环境,有针对性地改善中国对南投资方式,提高对南投资水平.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媒体舆论 投资国 南非 评价 认知
  • 简介:中国学者对阿拉伯文学流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基本上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者对阿拉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而展开的。尽管和外国文学的总体研究相比,在数量上要少很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阿拉伯旅美派、新古典派、浪漫派、迪旺派、阿波罗诗派和自由体诗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有的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对其中某个流派的专门研究,有的则散见于各种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和相关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专著之中,这些研究为中国读者呈现了阿拉伯文学诸流派的情况。

  • 标签: 阿拉伯文学流派 旅美派 新古典派 迪旺派 阿波罗诗派
  • 简介: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NqibMahfuz,1911—2006)是埃及,也是阿拉伯世界至今唯一获取这一殊荣的作家。他早自20世纪50年代就以其多部杰作享誉遐迩。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约30年中,由于“西方中心论”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译介成果甚少,也很少有人知道马哈福兹及其作品。在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基本上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对于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然也是同样。特别是各有关院校开设了东方文学史、阿拉伯文学史等课程、招收阿拉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87年“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建立,1988年马哈福兹获诺贝尔奖,都进一步促进了对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对这一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是同步进行的。我国现已翻译出版了20余部马哈福兹的作品。虽不足原著的二分之一,但其重要作品,特别是代表作已基本译了过来,而且有的还有多种中译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特别是阿拉伯文学史多有关于马哈福兹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介;此外,1988年他获诺贝尔奖后,有关的报刊也对他多有介绍;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曾为他及其作品举行多次研讨会与报告会。对马哈福兹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代表作《宫间街》三部曲与《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方面。另外,将他及其代表作与中国的名家名著(如马哈福兹的《宫间街》三部曲与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予以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选题。我们虽已翻译出版了马哈福兹的20多部作品,发表了100余篇,其中包括博士、硕士论文及专著)的相关研究论文,但无论质还是量都远不够,我们尚需努力。

  • 标签: 马哈福兹 小说研究 开罗三部曲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丝路学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一书重点研究了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并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

  • 标签: 中国特色 外交 人文 阐释 塑形 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