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基金会的优秀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革新着我国基金会的观念。我国基金会如何参与到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如何更好地参与到中国公共外交活动成为重要议题。通过了解中国基金会的现有国际活动情况,借鉴美国基金会发展的优秀经验,可以为我国基金会“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 标签: 基金会 公共外交 “走出去”战略 实践经验 “软实力” 改革开放
  • 简介:从早年学生时代在新加坡的学术交流,到2003开始的在《联合早报》开设专栏,以及2012成为连瀛洲学者,作者亲历了新加坡与中国的诸多公共外交活动.通过对新中公共外交的了解和学习,作者提出了公共外交将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和提高公民体面而富有尊严的生活的新观点.

  • 标签: 外交活动 新加坡 中国 《联合早报》 公共外交 学术交流
  • 简介:孔子学院从2004起创办,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需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遍及全球,用不到10的时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 标签: 孔子学院 中华文化 中国故事 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 主动适应
  • 简介:自1948建国至1977,以色列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但整个国家却在风雨飘摇之中屹立不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执政的以色列工党,凭借其高超的公共外交手段,捕获了美国公众的“芳心”,进而争取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策支持。必须注意的是,而这些效果又是在美国的中东大战略背景下取得的。

  • 标签: 以色列 公共外交 工党 美国公众 中东战争 1948年
  • 简介:在2007和2010两次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巧妙运用棒球、俳句等要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得到日本媒体广泛关注,取得很好的效果.温总理独具人格魅力的行动,堪称对日元首公共外交的典范.

  • 标签: 温家宝总理 外交活动 2010年 2007年 人格魅力 公共外交
  • 简介:在2007和2010两次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巧妙运用棒球、俳句等要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得到日本媒体广泛关注,取得很好的效果.温总理独具人格魅力的行动,堪称对日元首公共外交的典范.

  • 标签: 温家宝总理 外交活动 2010年 2007年 人格魅力 公共外交
  • 简介:由于面临政治、经济、战略和新技术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2012对于美中关系及全球环境大背景下的公共外交意义重大.我们要从长期、中期、短期各方面更加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使这些负面因素转化成为积极的因素,进一步为美中两国间的双边关系作出贡献.

  • 标签: 公共外交 全球环境 美中关系 负面因素 双边关系 新技术
  • 简介:通过考察从1950熊本县日中友好协会成立到1972日中邦交正常化期间《日本和中国》等报纸的主要报道,对日本熊本县日中友好协会的主要活动和轨迹进行梳理,可以了解这段时期内熊本县与中国交流的概况以及日中友好协会在其中发挥的正面作用.

  • 标签: 协会 邦交正常化 1950年 正面作用 中国 日本
  • 简介:911事件对美国乃至国际舆论都造成了极大冲击.但信息和注意力的不对称并不能赋予那些非正式暴力行使者们永恒的优势.911事件给美国带来的更宝贵经验则是述事和软实力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 标签: 911事件 反思 袭击 弱者 信息时代 国际舆论
  • 简介:在2009伊朗政治动荡中,美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积极介入,这堪称推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但美国学术界认为新媒体的作用被国务院、伊朗国内政治异议分子等过度夸大了,其实际作用并非能够让受众无条件地改变自身的政治取向,并影响其实际行动.虽然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的真实贡献和推动或许还不明朗,但有助于认识美国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进攻型”公共外交的企图.

  • 标签: 2009年 美国政府 政治动荡 新媒体 伊朗 公共外交
  • 简介:亚洲需要契合本地区安全形势的全新的安全观.回归文化领域、从思维产生的根源再出发,是亚洲各国探索建设新型安全观的关键,而“和”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不妨对“和”文化进行一番再认识.对于亚洲安全观的推广,跨文化交流工作将是关键.

  • 标签: “和”文化 亚洲国家 安全观 文化领域 安全形势 交流工作
  • 简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理性,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的误解,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生的重要变化不相符合,也与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上实际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从2009开始组织的“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案例分析 世界 国际社会 国际形象 2009年
  • 简介:1955至1965期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友好关系构建可说是中国在东南亚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事例,它推动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教国家同中国的密切关系.这段历史带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只有通过“信息和观点的流通”,通过政府、精英和普通民众三个层面——既作为行为主体、也作为受众客体——的共同努力,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和软实力才能真正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公共外交 中国 伊斯兰教国家 友好关系 行为主体
  • 简介:《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至1989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尼古拉斯·卡尔著)一书集结了大量珍贵材料,总结了“美国版”公共外交的五大核心为倾听、倡导、文化外交、交流外交、国际广播.美新署主要有五项特色活动:传播政府的声音、不断改善传播技巧和手段、派遣艺术使者、举办展览和放映电影、召开国际会议.从美新署实施公共外交的七条经验教训和体会可以看到,美国公共外交并没有陷入低潮,而是不断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活动.

  • 标签: 公共外交 美国 新闻 冷战 演变 兴衰
  • 简介:中国古人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意思是说通过推动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外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政策、观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共外交这一新型外交形式,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国家安全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改善和正确传播我国家安全形象是我国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当前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二是正确理解中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防御性;三是客观评估中国国家的安全实力.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国家形象 传播 外交工作 公共外交 全方位外交
  • 简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新亚洲安全观,是20世纪50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新安全观是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它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亚洲新安全观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坚持和丰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亚洲新安全观的基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为实现亚洲新安全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 标签: 亚洲 新安全观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