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 标签: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新探索
  • 简介: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彻底的解决途径,那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从而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关于社会变革的动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改造当前西方以生态运动为主流的新社会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和生态运动联盟,即"红绿"联盟,把生态运动引向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变革。

  • 标签: 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 生态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红绿”联盟
  • 简介: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发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得不开始进行反思。反思中产生了两种主要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这两种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一直处于争论状态。笔者认为,只有汲取二者的合理思想,使其达成一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 标签: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肯定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生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性;提出了用生态理念更新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涵和发展样式。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阶段
  • 简介: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追寻其根本原因入手.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其余原因都处于从属地位.从生态资本主义的两种表现——生态市场主义生态凯恩斯主义来看,它们都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概念上的自相矛盾.生态资本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在于从经济学上看,它有着自己的社会根源,而且从哲学上看,它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 标签: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市场主义 生态凯恩斯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是简单孤立的定义,而是多层次逻辑联系的系统理论。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和谐。围绕这一核心,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并由此促进市场优化,规范行政、法规,构建生态文明的文化。源头入手才能标本兼治。中国的农业基础主要还是自然经济。对应的文化具有两面性,从生产方式入手优化内涵,关键在于减轻人口压力,把资源收益用于社会保障,侧重独生子女家庭。坚定实施人口从数量到素质转型,经济的内在机制和保障能力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将升华为民族文化理念。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生态文明
  • 简介:马克恩主义生态思想通过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政治一伦理考量。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建构及其实践从属于更广大的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野蛮性的政治批判运动中。

  • 标签: 新陈代谢断裂 协同进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出现了生态善恶观局部失陷、生态正义存在死角、生态义务意识薄弱、生态良知有待激发和生态德育未受重视等生态道德建设瓶颈。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划清了生态道德底线,明确了生态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强调了制度变革和法制建设对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我国探索生态道德建设实践途径指明了方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生态道德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生态文明上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取人类社会其他优秀成果,更不能闭门造车。市场社会主义的核心主张在于经济方面,但在解决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同时,经济民主是实现生态健全的保障;利润共享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 标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市场社会主义 借鉴
  • 简介:生态社会主义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端,开辟出21世纪人类观察与评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问题的新视界,其研究意义十分重要。目前国外有关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国外的研究者们大多是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的,而国内的研究思路大都是从探讨生态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着手,是围绕理论本身展开的。也就是说,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立足于中国之外来进行研究的。

  • 标签: 生态社会主义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
  • 简介:作为一种刑事司法理念,庭审中心主义来源于司法改革实践的提炼,其实质内涵仍需在学理上加以系统阐释。庭审中心主义所追求的直接目标是庭审的实质化,最终目标是树立审判权威。从这两个目标出发,庭审中心主义内在的涵盖了关于法庭审理的若干属性,包括法庭审理的集中性,庭审程序的正当性,裁判形成的庭上性,审理、裁判的合一性以及庭审对侦查、起诉的导向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庭审中心主义的实质内涵。

  • 标签: 庭审中心主义 实质内涵 庭审实质化 审判权威
  • 简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日益受到关注。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不仅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潜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功能的发挥及其是否能够理性、健康发展。在界定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地考察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不仅可以正确把握影响其理性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建构其理性发展的路径提供一种视角,而且对于实现其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保持其朝着理性健康的轨道发展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网络民族主义 社会生态 良性互动
  • 简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 标签: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新时代
  • 简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日益受到关注。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不仅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潜在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功能的发挥及其是否能够理性、健康发展。在界定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地考察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不仅可以正确把握影响其理性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建构其理性发展的路径提供一种视角,而且对于实现其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保持其朝着理性健康的轨道发展,以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网络民族主义 社会生态 良性互动
  • 简介: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即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不但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生态文明 市场经济公平正义 现代化
  • 简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即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辨证运动,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启示
  • 简介: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运用了辩证思维的方法,通过生态文明的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并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维度上思考生态与文明兴衰的辩证关系。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得出的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对中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观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 唯物史观
  • 简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要求转变传统的犯罪治理思路,让刑法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去并逐步实现犯罪治理智能化、专业化。但考虑到刑法本身兼具的救济性和剥夺性、信息网络技术的两面性,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在于树立全新的刑法观、犯罪治理观。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刑法观念的确立既具有现实基础,又符合时代精神。未来在此观念引领下开展的犯罪治理工作,应将刑事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于“现实的人”,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中心 刑法观 犯罪治理 自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