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程志华,男,1965年生,现任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兼任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哲学教指委副主任、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儒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篇,其中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10篇。著有《台湾“鹅湖学派”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儒学史》、《牟宗三哲学研究》、《困境与转型》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熊十力哲学研究》、《牟宗三哲学研究》分获河北省第十四届、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困境与转型》获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 标签: 《哲学研究》 代表作 学术委员会 述评 河北大学 国家社科基金
  • 简介:记者从我省代表团议案建议组了解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我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献计献策,共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179件。其中,议案12件、建议167件。议案建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议案共同特点是可操作性强,都是代表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论证提出来的。议案内容聚焦度强。主要是针对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问题,多数涉及治理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加强监督和管理等热点问

  • 标签: 议案建议 法律草案 空气污染治理 双轮驱动 新型城镇化 民办教育
  • 简介:我国人大代表豁免权制度是通过保障人大代表言论和表决自由,保障其人身权利不受外部权力侵犯,从而确保我国人大代表职能的实现,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民意汇聚平台的作用。我国人大代表的豁免权制源自西方,由于历史的波折和立法的不完善,目前还存在许多缺陷。有必要廓清我国现行法律中人大代表豁免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从扩大人大代表言论豁免权的主体范围、事项范围,明确人大代表豁免权的法律效力,加大对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人身特殊保护权的保护,明确或规范人大代表豁免权的判断机关等方面完善我国人大代表豁免权制度。

  • 标签: 人大代表豁免权 人大代表 豁免权 言论自由 宪法
  • 简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实际代表性决定着我国人大制度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人大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都是在反对和摆脱君主专制或贵族统治制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制度创新,但是由于文化、国情和历史过程的不同,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根本差异。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产生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从公平性与功效性两个维度对人大代表代表性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完善人大制度代表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议会制度 人大代表 代表性
  • 简介:如何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者通过调研,提出党委书记必须亲抓主抓党建工作;必须重视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必须抓好后进支部和“问题村”建设;必须解决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必须重视基层社会管理。

  • 标签: 基层 党建 方法
  • 简介:7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时距中共六大的召开.时间已过去了17年,这是中共党史上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是对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4年后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安徽 党的指导思想 间隔时间 中国革命
  • 简介: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社会背景下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需要结合动员、组织、利益聚合与协调多重政治功能,尤其需要政党组织履行利益聚合与协调的功能。政党基层组织应当更充分地扮演利益聚合的角色,搭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桥梁;在各种利益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基层组织可以更多地发挥协调作用;在利益协调中建设社会和谐,为执政党谋求政治支持。

  • 标签: 执政党建设 基层党组织 组织功能 社会治理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突出,刑事案件高发,公安工作面临新的要求。然而,由于职能外延泛化、绩效考核欠缺、机关借调泛滥、舆论导向偏离等原因,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着严重的警力流失问题。警力的流失,不仅给公安基层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深刻制约着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如何有效地防止公安基层警力流失,成为公安基层警力不足的当下必须直面及应当重视的问题。对此,应当响应警务改革的号召,紧紧围绕十八届三、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理念,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角度提供建言,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警力流失问题。

  • 标签: 基层公安 警力流失 警务改革 依法治国
  • 简介:基层政府是政府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当前,讲人治、靠权治、被商治成为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桎梏。需要着力从科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行政、严格公正执法三个方面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

  • 标签: 基层政府 法治政府 政府公信力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黑龙江省穆棱市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部署,主动强化党建“主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基工程。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 标签: 基层党建工作 伟大工程 从严治党 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 黑龙江省
  • 简介:作为农业大省,2015年的吉林注定是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对"三农"工作的殷殷嘱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发展的浓墨重彩,引起了我省代表的热议和深深思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去年我省粮食产量实现706.56亿斤,农民人均收

  • 标签: 中央一号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粮食产量 农业发展 乡村建设 集约型发展
  • 简介:党校是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培养优秀干部的光荣使命。要完成这一重任,党校就得确保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是党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党校的职责就是要通过高水平的教学来实现。而加强精品课建设又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 标签: 党校 精品课 党校教师
  • 简介:十堰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推行以“便民服务卡”为载体的为民服务代办制,引领党员干部把联系服务群众落到实处。结合“十星级党员”争创、“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活动,将岗位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和服务事项等内容,印在“便民服务卡”上。

  • 标签: 百姓 阵地 基层党的建设 改革创新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 党员干部
  • 简介: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落实到基层的关键之处。也只有通过健全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协商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协商内容得到科学界定,协商程序得到严格规范,协商形式得到丰富拓展,协商成效得到切实提高。

  • 标签: 民主协商 政治监督 运行机制
  • 简介: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采油二矿采油19队(以下简称采油19队)成立于1991年,现有职工62人,其中干部5人,党员10人,管理孤东油田二、六区的147口油水井。近年来,采油19队坚持系统思考理论,牢固树立“细算、严控、深挖、巧节”的成本管理理念,构建了采油队“2882”产量成本精细管理法,实现了原油产量的稳定和成本的有效管理。

  • 标签: 管理模式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 成本管理理念 原油产量 系统思考 有效管理
  • 简介: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校的党性教育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基层党校要针对在党性教育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课程不足、教学形式不够多样灵活、教师队伍不强等问题,从本地本校的实际状况,以及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出发,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期取得党性教育的良好效果。

  • 标签: 基层党校 党性教育 改进
  • 简介:2014年以来,大兴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0件,其中调解成功28件,涉及人数81人。而2011年一年,受理的争议案件达到5383件,调解成功3384件,涉及职工5383人。劳动争议案件的骤减,正是得益于大兴区总工会将调解重心下移,从源头化解矛盾,劳动监察队伍进驻基层工会服务站实现调解联动就是一种科学处理机制的尝试。

  • 标签: 基层工会 劳动争议案件 联动 劳动纠纷 西红门镇 劳动密集型产业
  • 简介:最近,中江县召开千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大会,县委书记刘应刚首先为1100余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授课,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提出了“对党负责、为民服务,办事公道、让群众满意,不怕吃亏、甘于奉献,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的真诚期望。

  • 标签: 基层党组织 县委书记 集中培训 为民服务 群众满意 中江县
  • 简介:多年实践证明,选调生已逐渐成为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初出茅庐的选调生,为了更好地融入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应坚定一种选择,忠于为民理想;明晰两种理念,端正工作心态;筑牢三种意识,形成优良习惯;强化四种能力,提升工作水平。

  • 标签: 选调生 基层 成长
  • 简介:乡村有其相对于城市社会不同的特点,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体系,这种规则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治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兼容的,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是以城市社会为基点,以一个“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作为主导,并把这个规则体系确定为标准的参照,这造成在乡村社会法治建设中国家规则统一的难度.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与司法规则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基层法院面临的一种挑战.如何实现法治的统一,不在于对乡村的普法,也不在于要求法院采用严格条文主义判案,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发展乡村经济.市场经济会彻底瓦解乡土社会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的“乡土文化”也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原有的社会规则就会被一种更大层面的统一规则所代替,实现了统一规则下的治理也就实现了在规则适用层面的法治.

  • 标签: 基层法院 乡土环境 乡村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