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共犯中止的司法认定是一个实践中的难题。对于全体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可从时间、主观意志和行为效果三方面要件出发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目前国内学界主要存在着八种不同观点,其中原因力论更具备合理性。利用原因力论,就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区分简单共犯、复杂共犯,对其中的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和教唆犯进行了逐一认定,并且对此刻其他共犯的形态应视不同类别而言。

  • 标签: 共犯中止 全体中止 部分中止 原因力论
  • 简介:首先分析了行政复议司法化的理论内涵,并说明了我国行政复议制度非司法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弊端,说明了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进行司法化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行政复议制度重构的一些设想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 标签: 行政复议 司法化 制度重构
  • 简介:我国未决羁押的适用采取行政化的审查方式,强调羁押权的内部制约,缺乏完善的司法审查机制,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严重侵害。完善我国未决羁押司法审查制度,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转变司法理念入手,确立司法授权原则,建构以法院审查为中心的司法审查机制,同时确立公开的审查程序,以实现未决羁押的司法化。

  • 标签: 未决羁押 司法审查 司法授权 听审程序
  • 简介:正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价值衡量的标准。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被视为是人类的正义观念。正义以法律的形式表现。法律正义以司法正义为终点,所以,社会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正义的保障,司法正义为社会提供向善的价值导向,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司法正义能够坚定公众的法律信仰,有助于社会理性的回归。

  • 标签: 正义 司法正义 社会正义
  • 简介:为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司法作为社会管理的方式之一,也必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对新形势的回应,司法权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从能动司法司法权社会化、联动司法等方面进行司法改革。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司法改革 能动司法 司法权社会化
  • 简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根基和本质要求,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发展的情况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须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充分发挥司法的功能,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促进司法公正。在立法过程中,真实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做到立法的公正、公平。在执法实践中,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 标签: 执政为民 司法公正 社会转型
  • 简介:司法不廉的基本形式是司法权力与金钱或其他利益的交易。法官执掌国家审判执行权,是易滋生腐败的高危群体,司法不廉对司法公信具有毁灭性破坏,制度创新是实现司法廉洁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动力。

  • 标签: 司法廉洁 制度创新 路径 司法权力 司法公信 执行权
  • 简介: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公司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学理上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两者是特殊法和一般法的关系。这一观点不论从立法沿革、论理的角度,还是对法律文本进行形式和实质分析的角度都不能成立。实际上,基于两者同属企业法的同质性,在司法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参照或类推”适用公司法

  • 标签: 外商投资企业法 公司法 类推适用
  • 简介:公司制度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自2005年我国修订《公司法》以来,在新《公司法》规定多项鼓励投资措施的作用下,我国注册公司数量大幅增加。由于《公司法》在许多重大制度创新方面预先规定了粗线条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公司法》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困难重重",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如何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该理论,对保护法律的契约精神和公司债权人利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法人独立人格 侵权 公司法人人格否定 立法建议
  • 简介:池田先生认为,人类和谐是人类的现实目标和终极追求,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皆应以和谐为核心。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危机在于人类抛弃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联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依循中道原则特别是依正不二的原理,需要进行人的革命。

  • 标签: 池田大作 人与自然关系 中道 人的革命
  • 简介:美国司法界在判例法传统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对司法程序及司法记录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并通过利益衡量机制对公众知情权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远程公开方式对美国传统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带来了挑战,在各方争论中,美国司法界采取有限制的远程公开思路,按照信息内容、案件类型区别公开,并利用XML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当前,我国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处于传统司法信息公开与远程司法信息公开交错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司法信息公开尚未建立健全,远程司法信息公开的挑战却又如期而至,因此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 司法信息公开 传统公开 远程公开 启示
  • 简介:《刑法修正案(七)》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由于该修正案对该行为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概括,特别是对于如何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如何界定情节严重的标准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未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疑问很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对象仅指自然人的信息,不包括法人和其它组织的信息,犯罪主体不应仅限于利用公权力采集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是指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窃取、收买、交换或以其它不正当方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认定“情节严重”应结合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危害后果进行综合考量。

  • 标签: 公民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 情节严重 个人数据
  • 简介:如何面对司法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有关危险驾驶罪认定方面,诸如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成立是否需要具备"情节恶劣";对于情节轻微的危险驾驶行罪是否可以按照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而出罪;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衔接等问题。比较有效而稳妥的方法之一就是准确理解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成立条件、正视法条的基本含义以及尊重立法基本原意。

  • 标签: 危险驾驶罪 情节轻微 出罪 故意
  • 简介:两大法系国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情形可以概括为"控方证人"和"普通证人"两种模式,两者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诉讼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国的侦查人员基本不出庭作证,实践中通行的是"情况说明"模式,主要通过提交书面说明材料的方式作证。这种模式的形成与我国的诉讼结构、庭审方式、业绩考核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两个证据规定明确要求侦查人员在法定情形下必须出庭作证,但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司法实践都表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这个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保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必须改革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方式,构建以裁判为中心的纵向诉讼构造,提高庭审效率和律师辩护技巧,加强对被告人权利的救济。

  • 标签: 控方证人 普通证人 侦查人员 诉讼结构 庭审方式
  • 简介:司法推理是法官在具体的案件中,通过适用法律,认定案件事实,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其中包括多种推理形式,如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等。纯粹的形式法律推理具有很多缺陷,在实践中,司法活动为谋求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质法律推理备受到司法者的重视。实质法律推理必须要遵循回应民意、注重原则、弱化政策和运用程序几个基本准则,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 标签: 形式法律推理 实质法律推理 实践理性
  • 简介:宁波市鄞州区司法局是主管鄞州区司法行政工作的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有关司法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负责编制全区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 标签: 鄞州区 司法局 宁波市 先进单位 司法行政工作 普法
  • 简介:近年来,乐山市两级法院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主题,主动参与涉及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特大案件危机处置工作,提交解决相关问题的法律意见,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围绕重大项目推进、破产转制、企业经营、突发事件、棚户区改造等相关问题,提出司法建议100余条。关于合法使用和保护“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条司法建议被采纳。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加强立案、信访“两个窗口”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诉讼引导、立案调解、查询咨询、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八大功能。

  • 标签: 中级人民法院 司法为民 乐山市 服务 地理标志产品 经济发展
  • 简介:黔东南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苗族在整个黔东南州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苗族有着丰富的继承习惯法文化,苗族的继承习惯法原则有女子无继承权原则、幼子继承多份原则、无子(儿子)户财产由亲兄弟或近亲叔伯家族继承原则、遗嘱继承原则。随着国家法的普及和苗族民众个人财产的增多,苗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法存在着较多的冲突。部分继承纠纷也进入到法院诉讼程序,对原有的苗族继承习惯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 标签: 苗族 继承习惯法 国家法 冲突 司法个案
  • 简介: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是优化领导班子来源经历结构的主要举措、村干部直接和农民打交道,最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年纪轻、学历高,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和实践基础;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熟悉乡镇情况,基层工作经验丰富。选拔这几类人员中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领导干部,有利于改善和优化乡

  • 标签: 乡镇领导干部 选拔干部 村干部 领导班子 文化知识 编制人员
  • 简介:体悟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从这些具有司法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大致所反映出的美国宪政历程中看到,法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同时使宪政至高无上,进而依法治国,可以说"法"因信仰而"治"。

  • 标签: 法治 信仰 美国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