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心象者,心之印记,有主观特点;物象者,物之呈现,有客观特点。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哲人们所讨论的宏大叙事,无非是心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共同体也同样具有心象和物象的特征,对于它的讨论同样也是围绕心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要兼顾形气神的不断发展变化,注重永远存在的差异,注重在差异中寻求重叠共识,以形衬神,以神统形,气联形神,即恢复差异互指、"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生态世界。

  • 标签: 民族现象 指号三元观 共同体 心象 物象
  • 简介:祭文作为一种汉文化特征明显的民间应用文体,已成为贵州清水江中下游加池苗寨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通过加池祭文的内容与形式,着重探讨其蕴含的地方苗人的生死观,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其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 标签: 加池苗寨 祭文 生死观 社会文化内涵
  • 简介:"重叠共识"是罗尔斯提出的概念,指多元社会在保持各方合乎理性的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学说的同时,能够求同存异,在较高的认知层面上达成共识。在当今中国,促进民族和睦、信任与团结,探寻中国各民族间的"重叠共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条件。

  • 标签: 重叠共识 中国梦 各民族 符号研究 工作坊 综述
  • 简介:北宋时,河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这可以从吐蕃诸部向北宋进贡的物品和茶马贸易中得到印证。北宋为经制西夏,结合河湟区域民族社会经济构成,制定了适宜的经济政策,并从农、林、牧等方面全方位实施经略。

  • 标签: 北宋 河湟区域 社会经济构成
  • 简介: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将景观视为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本文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以来的多重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由"自在、承在、感觉、意义"构成的"四度自然"命题,并为"景观"作为四度自然(亦即"文化符号域")提供了合法性论辩,并提供了一种对批判理论家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

  • 标签: 四度自然 符号学 景观社会 德波
  • 简介:《山经》正文与篇末祠礼部分的叙述存在差异,共存于《山经》之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神灵体系,即"帝神系列"和"冢神系列",其神灵的数量、形貌、神格及地理分布均需要认真归纳。结合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国神灵信仰的发展史,还原分别以这两种神灵体系作为初民世界观的原貌,能够从"集体记忆"角度揭示作为一种信仰记忆的神话叙述及仪式记录的根据,即不同时间、空间所生发出的记忆结构。

  • 标签: 《山海经》 神灵体系 集体记忆
  • 简介:公务员流动政府是要付出成本的,表现为政府在管理公务员流动过程中所发生费用的总和。分析公务员流动中政府成本的构成,并按“分离加总法”对成本总量进行大致的测量,健全公务员流动管理机制是控制公务员流动政府成本的管理之道。

  • 标签: 公务员流动 政府成本 控制
  • 简介:"基础"(Ground)是皮尔斯早期符号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和"相关物"(Correlate)、"解释项"(Interpretant)一起,共同构成符号意义过程的三元关系。由于"基础"既是一种抽象,也是一种性质,它究竟是对应的第一性、第二性、还是第三性,符号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艾柯认为"基础"既是一种观念(idea)、一种框架计划(askeletonplan),又是一种被感受到的像似(likeness),因此是第三性和第一性的混杂。索内松则认为,基础是一种"相关原则"(principleofrelevance),一种关系,因此是第二性的。事实上,"基础"是皮尔斯意义三分式中的第一性,它本身是一个三元体,包括意义主体基于经验的意向性、获义对象的品质以及意义主体获得的、基于这二者的感知。在意义过程的第一性中,意义的双向性已经出现。

  • 标签: 基础 第一性 皮尔斯 三元关系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民族因素的不同作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无论从认识或实践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很有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即民族学,以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携手奋斗。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确立(正式诞生)及其理论构成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理论构成 民族因素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民族学
  • 简介:静的安全和交易安全的紧张关系,演绎出市民法上至为经典的权利冲突,本文植根于分配正义之理念,在深刻批判交易安全至上主义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了有关信赖保护归责的与因主义、过失主义和危险主义,主张以危险主义为归责原理,并将危险支配确定为最基本的归责事由,以构造静的安全和交易安全的利益调节机制.

  • 标签: 正义衡平 静的安全 交易安全 法外观 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