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语言)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语言)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沃尔夫假说 麦克卢汉 传播媒介 信息传播 语言学
  • 简介: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和民生新闻栏目火爆,都无法掩饰民生新闻'市民化'、低俗化的倾向.民生新闻要避免在激烈的新闻恶战中迷失方向、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借鉴公共新闻理念:报道题材的选择要突出公共服务性;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要突出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主旨.

  • 标签: 民生新闻 低俗化 公共新闻 人文关怀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变革,传播媒介不仅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经济发展乃至政治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从维护国家发展稳定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大力振兴本国及本民族的文化,努力捍卫自身文化安全.

  • 标签: 媒介帝国主义 发展中国家 文化安全 国际话语权
  • 简介:通过大米来探讨环南海区域网络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及未来图景,认为全球化的结果必然是地方化,当现代物流便捷到全球商品一致化的情况下,流动就等于不流动,看得见的物质流动就趋于"静止"。在此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大米来加强环南海区域的联系,最根本的办法是借助技术的力量,扩大技术推广市场和大米消费市场,在解决各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自身建设一个后备粮仓,形成一个稻作技术的"想象共同体"。

  • 标签: 区域研究 大米 环南海
  • 简介:近十年来,关于"民族融合"相关文章有数百篇,"民族融合"和"促进民族融合"之类的提法变成了影响现阶段我国民族理论导向的一部分,成为学术界较为"热门"的探讨话题之一。分析评述了"民族融合"观点的社会影响,提出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 标签: 现阶段 “民族融合”观点 社会影响
  • 简介:在台湾多元复合势力主导的环境治理时期,“原住民”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生态智慧上,他们的传说和故事隐含着爱护野生动植物并希望多样物种持续存在于自然界的心声和环境态度;他们遵守狩猎禁忌,保护了台湾的生物多样性;他们的植物保护活动也有利于生态、水土保育和文化传承。在抗争实践上,他们通过“还我土地”运动反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还通过反核废料、反水库兴建、反亚洲水泥公司侵占土地等抗争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原住民”在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时体现出“自觉性”、“在地性”、“边缘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出继续探索“原住民”多样性文化与台湾环境治理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主义话语下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 标签: “原住民” 台湾 生态智慧 抗争实践 环境治理
  • 简介:"和平发展"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三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本世纪头20年由此带来的三大机遇,中国就能成功地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 标签: 中国的和平发展 国际和平环境 新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 机遇
  • 简介:明清鼎革,辽宁是最早涉足王朝战争的地区之一。战乱,造成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此后,在清廷八旗驻防、招民垦荒以及流放政策的导向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辽宁。驻防旗人与关内移民成为清代辽宁居民的主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旗民关系经历了初识阶段的疏离、冲突阶段的紧张,最终走向杂居、融合

  • 标签: 清代 辽宁 旗人 关内移民 民族融合
  • 简介:阐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体制蕴藏的新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应网络化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的几种模式,并以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谈了自己对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的看法。

  • 标签: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机构设置
  • 简介:吐谷浑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条件不适于农业的发展,只能以畜牧经济为主。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吐谷浑最终走上了商业型畜牧经济的道路。

  • 标签: 自然环境 吐谷浑 社会经济
  • 简介:大量采集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部分植物资源面临枯竭。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草原与森林资源

  • 标签: 野生植物资源 滥采滥伐 环保措施
  • 简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全面共享得以实现,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获取模式,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探讨了网络隐私和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分析总结了信息共享中隐私被侵害的诸多因素,同时提出了保护隐私的若干建议和措施。

  • 标签: 隐私保护 网格 信息 资源共享
  • 简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民族地区既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近年来,民族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对资源的无序、过度等不合理开发,已使那里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和突出。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民族地区 资源开发 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
  • 简介:沿袭至今的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保护好西南民族地区富集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的文化精华,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迪。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环境习惯法 生态法治 实践价值
  • 简介:特色资源是我国民族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标志特征,是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本文阐述云计算的价值和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重点分析利用云计算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解决利用云计算问题所要坚持的原则,并进一步论述了云计算机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 标签: 云计算 特色资源 民族高校 图书馆
  •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 标签: 依法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信访
  • 简介: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 标签: 人性观 基督教 自然论 理性论 人本主义 环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