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由于传统文化在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而且性别偏好在农村显然比在城市显著,故研究者的眼光多放在农村。性别偏好是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核心所在,最难触动。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原因、表现、后果、解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但大体是侧重在其原因以及研究性别偏好和生育性别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上。本文利用对湖北部分县市的调查资料,对妇女生育行为、男孩偏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加深对性别偏好和生育行为本身的研究,加深对观念,生育行为的动机、逻辑方面影响出生性别选择的认识。

  • 标签: 生育行为 性别偏好 农村妇女 实证分析 中国农民 性别选择
  • 简介:家庭内部结构会对夫妻双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本文利用CGSS2013数据检验了夫妻相对收入地位和年龄差别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家庭总收入的情况下,妻子收入比重提高会显著降低丈夫幸福感,丈夫本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自身幸福感,但妻子收入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之间相对收入地位对妻子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丈夫收入增长能够显著提高妻子幸福感,妻子本人收入对幸福感也存在显著正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和显著度较低.年龄差别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年龄差距对妻子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传统上认为'男大女小'家庭关系更幸福可能这类家庭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认为,妻子相对收入提高对丈夫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取决于主观观念,越认同'男主内、女主外'观念的男性,妻子收入比重提高对其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越大.研究采用OLS和有序probit模型,通过增减变量观察回归系数和显著程度变化,发现结果是稳健的.

  • 标签: 幸福感 相对收入 年龄差距 分工观念 资源交换
  • 简介:文章基于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人口结构性因素与以二氧化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为衡量指标的环境污染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是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并不一定造成环境污染的加剧;而人口老龄化对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具有倒U形的特点,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会促进各污染物的排放,而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化,则会显著抑制排污量;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则有明显的滞后性,上一年度的城镇化率指标会造成下一年度的排污量变化,这种影响具有U形的特征,具体来看,在城镇化的初期由于规模效应会使得各污染物的人均排放有所减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排污量会相应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前期减少的程度.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城镇化 环境污染
  • 简介:文章运用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利用广西阳朔县436名中小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为比较对象,对农村中小学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独生子女在生活技能、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四个方面的社会化状况都比较好,并且在所有的指标上都和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 标签: 农村 独生子女 社会化
  • 简介:本文利用一个村庄的个案访谈与统计资料探讨了农村新近出现的“小二胎”现象的内涵、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一、二胎生育间隔大于等于7年的“小二胎”大量涌现,其中计划外生育占据多数,且随着间隔的拉长其所占比重更大。与此相对应的是生育妇女以30岁以上的大龄妇女为主。作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小二胎”是农民在内在动机与外在条件共同交织下的合力结果.其中农民的生育意愿是核心,基层计生环境的放松为诱因,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此提供了经济基础。希望本研究能从微观视角为思考我国计生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提供一些启发。

  • 标签: “小二胎” 生育间隔 内涵 特征 成因
  • 简介:为深化对城市空间与犯罪关系的认识,本文对广东省东莞市进行了个案分析.结合报纸报道、社区警务数据和实地研究发现,多发犯罪具有较强的流动群体空间指向性,涵盖了流动人口直接居住和活动的邻近区域、与流动人口消费和出行习惯相联的场所.要改善犯罪阻遏的效果,应增强流动人口及其活动空间的防御能力,强化流动人口和各方常住预期和长期责任感,从治安短板入手提升总体社会管理水平.

  • 标签: 犯罪 环境 流动人口 东莞
  • 简介:本文重点关注精准扶贫地区贫困人口个体特征对贫困状态的影响.基于海南省36个贫困村扶贫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更贫困发生概率与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及脱贫能力和意识等个人特征关系显著,同时与家庭人口结构、收入来源、社会组织、交通等家庭和社会特征有关.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时,要重视更贫困人口自觉、自发的脱贫努力在扶贫参与过程中起到的主体作用,使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同步提升,从根本上杜绝返贫现象发生.

  • 标签: 精准扶贫 贫困状态 影响因素 更贫困
  • 简介:信息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以Internet使用为例,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工资回报率,并探讨了其在农村和非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教育、民族和婚姻等因素后,Internet的使用仍然能够带来约60%额外收入。其中农村地区约为78%,非农村地区约为38%。如果采用上网变量其他度量方法,或者采取趋势得分法(PSM),仍然得到基本一致的实证发现。这充分表明,信息化对于个人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非农村相比,农村的提升效果更强。

  • 标签: INTERNET 劳动力市场 收入 趋势得分模型 信息技术
  • 简介:利用贵阳市调查数据,对不同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文章假定:主干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高于核心家庭,而核心家庭高于夫妇家庭和单身家庭。即: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夫妇家庭>单身家庭(">"表示优于)。并从老年人对其生活状况(包括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来考察这一假定。结果发现:夫妇家庭中的老年人主观生活状况及满意度最高,单身老年人次之。新的次序变为:夫妇家庭>单身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文章对此进行了解释。分析还发现,生活自由度可能是影响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家庭结构 生活状况 生活满意度
  • 简介: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分层非线性模型研究家庭化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不仅与个体层次因素有关,而且还受社区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前者作用更大;家庭化流动提升了男性的就业稳定性,降低了女性、特别是在婚女性的就业稳定性;提升了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极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但对高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分层异质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就业稳定性
  • 简介:本文基于对鄂、川、赣三省34个村庄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村庄因素尤其是宗族对于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了部分农村居民的养老选择,但总体来看,多数农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低.村庄的宗族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非正式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比没有宗族网络的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低,有正式宗族组织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最低.宗族在公共服务中的功能越强,农村居民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越低.同时,家庭在村庄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处于非下层的农村居民比处于下层的农村居民入住意愿更低.

  • 标签: 机构养老 村落文化 宗族 养老模式
  • 简介: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索性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不平等的两个中介机制--健康预防机制和健康恢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预防机制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生活方式,进而影响自评健康水平的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其中营养水平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健康恢复机制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医疗保健能力,进而影响自评健康水平的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其中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中介效应得到证明。最后,分析发现,"看病贵"比"看病难"更能影响民众的健康状况。

  • 标签: 不平等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不平等 健康预防机制 健康恢复机制
  • 简介:流动人口一直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研究议题。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以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更是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为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主因,因此他们在流入地面临的失业问题不容忽视。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省际流动人口受其个人特征、区域特征及流动特征等方面对其失业产生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失业型态以结构性失业表现居多,其成因与个人能力及区域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缓解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的相关建议。

  • 标签: 省际流动人口 失业 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