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自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范式提出后,研究者们不仅将其应用在探讨全球化过程文化与社会变迁,还运用这一范式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过程,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八篇论文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研究内容涵盖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探讨了不同文化混搭情境地位感知对创造力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领域问题。本文进一步强调以上研究社会现实性,并试图进一步凸显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意义。

  • 标签: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 外部效度
  • 简介: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纠纷频发并呈恶性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紧张直接原因是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因此,要有效减缓或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必须构建医患互信。医患互信成功构建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中国人"托人看病"或"关系就医"式关系运作内蕴"陌生关系熟悉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医患互信本土化构建机制,经过适当"创造性改造"之后,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医患互信构建有效社会机制。

  • 标签: 医患紧张关系 医患信任危机 关系运作 陌生关系熟悉化 医患互信
  • 简介: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 标签: 音乐 音乐情绪感知 发展 文化 情绪
  • 简介:本文旨在揭示儿童对人类心理与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理解之间联系,探讨儿童究竞是如何理解各种超自然实体心理属性,以及儿童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理解是什么时候发展。本研究采用两个经过改进心理理论实验任务。实验一是对观点采择任务和表面一真实任务改进,称为“暗盒子任务”。实验二“密封盒子”任务。首先对儿童进行语言测试和真主认识测试,通过测验儿童进行正式实验。两个实验任务中都要求儿童对三类代表(女孩、超人、真主)能否正确完成实验任务进行判断,并且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代表能或不能正确回答原因。结果显示,儿童对人类心理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地提高,4岁是儿童理解人类感知觉局限转折点;3岁儿童认为人类能看见暗盒子和密封盒子里东西,4~5岁儿童认为人类看不见;儿童区别人类和超自然者关键年龄是4岁。3岁儿童认为人类、神、超人都能正确回答,不会犯错。4—5岁儿童认为人类更有可能犯错,仍然认为超人和真主具有正确信念;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将超凡能力归于超自然者能力在不断增强。4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对超自然者能正确回答归因主要是基于事实或无法提供理由。4—5岁大部分儿童能够将超自然者正确回答归因于他们超凡心理特性;5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归因,认为超人是因为拥有超常视觉而能正确回答;神具有超常心理能力因而能正确回答。

  • 标签: 穆斯林 儿童 真主认知 心理理论 宗教认知发展 宗教认知科学
  • 简介: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 标签: 农民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 简介: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在其中中介作用,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感恩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56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可以通过两条路径间接作用影响中职生生活满意度:通过公正世界信念中介作用;通过感恩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能为提升中职生心理社会适应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网络社会支持 公正世界信念 感恩 生活满意度 中职生
  • 简介:大学三年级学生张某,21岁,女,因考试没有发挥好,没有拿到一等奖学金担心对父母造成严重打击导致焦虑、抑郁情绪,近一个月晚上入睡困难,白天精神状态不佳,食欲减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五次咨询,求助者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食欲恢复正常,上课能够专心学习,取得了良好咨询效果。

  • 标签: 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超扫描技术主要依托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近红外光谱成像等设备对处于社会互动两人或多人大脑神经机制进行同时扫描、记录并分析,具有较高生态效度。近年来关于超扫描技术研究应用已涉及社会神经科学多个方面,包括信任与公平、合作与竞争、模仿与动作协调以及表情手势及言语交流等。但这些研究结果尚未得到总结,一些结果还存在分歧与矛盾,加之超扫描自身复杂性都需要研究者在未来对此进行更深入探究与讨论。

  • 标签: 超扫描 信任与公平 合作与竞争 模仿与动作协调 表情手势及言语交流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权威观:儒家伦理权威观与国家民族观权威观。儒家伦理权威观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具体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观权威观要求通过对人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绝对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观造成了普通中国人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采用《游戏观察量表》和《社会信息加工访谈一幼儿版》(中文版)对316名3-6岁城市幼儿进行测查,以探究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抑制行为组、安静退缩组、活跃退缩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编码、解释、反应生成、反应评价和行为表现)上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1)社会退缩幼儿编码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这一特点具有跨情境一致性:(2)社会退缩幼儿反应数量生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特点体现在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3)在非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社会退缩幼儿反应类型生成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依反应类型不同呈现不同特征。

  • 标签: 社会退缩 幼儿 社会信息加工 编码 反应生成.
  • 简介:基于意识经验事实提出意识三定律。第一定律阐述意识神经四要素。第二定律说明意识涌现必要和充分条件。第三定律给出意识体验强度与相应脑区激活水平之间相关心脑关系式。

  • 标签: 意识 定量研究 神经四要素 心脑关系式
  • 简介:人们在交互过程中会同时表征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形成社会性联合表征。然而,.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是以整合还是分离形式存在,这一问题尚未厘清。本研究以工作记忆蓬佐错觉指标展开了探讨。实验要求两名被试分别记忆部分构成蓬佐错觉线段并回忆。结果发现,竞争和合作场景下个体不仅表征了他人相关信息,还将其和自身相关信息进行了整合,形成工作记忆蓬佐错觉效应,表明社会交互条件下会自动整合成社会性共同表征。

  • 标签: 社会交互 信息整合 工作记忆 蓬佐错觉
  • 简介: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学业求助存在显著性别主效应,工具性求助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回避性求助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流动儿童执行性求助存在显著年龄主效应,年龄越大,执行性求助得分越高。因此可以推断:社会认同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求助,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更应关注心理认同。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业求助.
  • 简介: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405名大学生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自尊以及物质主义状况,探讨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相关不显著;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与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与物质主义关系起中介作用,即主观家庭社会阶层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物质主义。表明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低大学生由于感受到更低自尊.因而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倾向.

  • 标签: 家庭社会阶层 自尊 物质主义 大学生 中介作用
  • 简介: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 标签: 网络社会排斥 现实社会排斥 自我控制 抑郁
  • 简介:医患信任危机已成为我国不可忽视严峻问题。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出发,医患信任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交换主体由医方和患方构成。医生治病救人,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报酬;患者通过金钱购买医疗服务,以恢复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当双方进行成本-效益评估后,如果感知到非等价交换,就会产生亏损心理,从而出现心理和行为失衡,引发医患矛盾。本文在分析医患之间交换类型和权力构成基础上,提出医患之间理想交换模式——互惠型,以及理想权力模式——大致对等型,并提供相应改良策略。

  • 标签: 社会交换理论 医患信任关系 资源
  • 简介:医患信任可分为患方信任及医方信任这两个不可分割维度,同时包括医务工作者与就诊患者之间的人际信任、医务工作者群体和患方群体之间群际信任以及患方群体对医疗机构和现行医疗体制制度信任这三大层面。构建测量医患信任水平有效工具,明确医患失信产生社会心理机制,探析不同治疗情境下医患信任演变过程,验证医患个体在医疗互动具体认知心理和决策行为机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医患信任修复模型与对策措施,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医患信任研究重点。

  • 标签: 医患关系 医患信任 医患冲突 信任修复 社会心态
  • 简介:社会资本缺失是医患信任问题产生根源。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信任指存在于社会资本的人际关系模式,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角色认知及在此基础上良好的人际互动。角色认知中影响人际信任两个因素是特质认知和关系认知,体现在医患关系,角色特质认知包括医生能力特质和患者个性特征,角色关系认知包括关系横向上亲疏程度与关系纵向上阶层高低,这些因素对医患信任影响十分显著。从社会资本理论个体层次-关系维度,医患关系双方角色认知与人际互动一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信任社会资本积累有助于促进医患双方理解和沟通。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资本 角色认知 人际互动 特质认知 关系认知
  • 简介:采用情境回忆任务启动被试权力,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综合考察权力高低、任务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影响。结果表明:(1)在为他人决策,启动高权力被试有更强风险偏好,自我决策,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风险偏好上无显著差异;(2)在为他人决策,被试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风险偏好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决策,损失框架下风险偏好显著高于收益框架;(3)低权力启动被试,在损失框架下,他人决策风险偏好要小于自我决策,而在收益框架下差异不显著;高权力启动被试无论在收益框架还是损失框架,自我-他人风险决策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权力 任务框架 决策者角色 风险偏好.
  • 简介:随着现代性发展,中国社会信任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社会的人际信任逐渐向现代社会制度信任转移变迁。在此过程,医患信任"非对称性"在传统社会所获得合法性也随之瓦解,正是在这样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医患冲突频发、医患关系紧张,一时间医患关系议题也被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基于社会变迁逻辑揭示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根本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由"非对称性"瓦解所造成负效应及其背后所隐含认知与情感转换机制。提出只有以动态视角,把医患关系看作互动过程关系问题,从个人和制度两方面着手进行改良,才能真正疏解由"非对称性"合法性丧失引起负效应。

  • 标签: 医患信任 非对称性 社会变迁 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