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关于思维结构的问题,还是多元智力的问题,均得到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的目的是:(1)分析和比较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多元智力观的异同;(2)从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品质、自我监控以及非认知因素等六个方面分析思维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三棱结构"理论;(3)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智力结构的难以穷尽性.

  • 标签: 多元智力 思维结构 六艺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多元 研究取向 本土化研究 互助 心理学史 中国化
  • 简介:本文认为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确定学习不良现象的方法较为复杂,“差异性”的操作定义是关键,问题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是两大支柱和评价方法的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非正式”评价,就构成了学习不良儿童评价的方法体系。

  • 标签: 学习不良 评价指标 非正式评价
  • 简介:本文介绍了评价中心在我国企业评价干部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并以公文处理法在四通集团公司管理人员测评中的应用为基础,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其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对评价中心的可行性作了肯定,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标签: 评价中心 公文处理法 效度 结构效度 因素分析
  • 简介:多元文化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提升创造性,但本研究认为它也会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91名具有不同多元文化经验的中国大学生对麦当劳在长城开分店的中美文化混搭情境进行了评价。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少(从来未出国和留美时间4~6个月)的被试,开放性高低对他们评价麦当劳的态度没有影响;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多(留美时间2年以上)的被试,那些开放性较高的人比开放性较低的人对麦当劳有更负面的评价(外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经验和开放性的这一交互作用只存在于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同的被试身上。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和质性分析表明,具有丰富多元文化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外文化排斥反应与对文化信息的深加工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认知深加工产生整合反应,认知浅加工产生排斥反应'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补充。

  • 标签: 多元文化经验 开放性 文化排斥反应 文化认同
  • 简介:促进中职学生主动发展、多元成才是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对“中职学生多元成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从“中职生多元成才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研究的初步成效”、“实施多元成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抓手”三个方面对促进中职学生多元成才进行了思考。

  • 标签: 中职学生 多元成才 培养模式
  • 简介: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对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7.427,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956,p=0.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对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13.735,p=0.000;F=18.008,p=0.000),对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患者组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4.240,p=0.018)。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对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 标签: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
  • 简介:本文介绍上海大众公司如何运用评价中心方法,选拔领导后备人员。首先制定了由敏捷性、系统性、创造性等三个指标组成选拔标准,由敏捷性、系统性、创造性等十三个指标组成选拔标准,通过信件处理、作文、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服谈话和演讲五个评审内容,对32名被试进行了评审,并运用数理统计上的Z分数,对评审结果进行了处理,为正确选拔有潜力的后备领导人员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评价中心 敏捷性 管理人员 系统性 创造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
  • 简介: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男生>女生。

  • 标签: 大学生 压力性生活事件 精神压力 认知特点 评价特点 自信心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法探查自我觉知与负面容貌自我之间的关系。方法:让被试模拟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表情,并采用摄像头控制被试的公我觉知水平,探查对自我容貌满意与不满意个体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在公我觉知控制下,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下降的更为显著。结论:当大学生个体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状态,会对自我容貌的评价显著降低。

  • 标签: 负面容貌 自我 公我觉知
  • 简介: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的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对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对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 标签: 效价 确定性评价 归因 信息加工策略
  • 简介:采用Stunkard等人编制的9点女性体形评定图片,使用排序法、评分法、评估法以及选美和选搭档的情景题目,对女性体形、吸引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各种方法一致发现吸引力与能力均和体形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但最具能力的体形和最具吸引力的体形并不一致,人们倾向认为偏瘦体形人物最具吸引力,但中等体形人物能力最强,存在分离现象.此外,女性虽不能正确知觉男性眼中最有吸引力的体形,但能正确知觉男性眼中最有能力的体形.本研究进一步发现,男性的分配观念可为女性不惜牺牲能力评价而热衷减肥的行为提供一定的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人们认清体形吸引力与体形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的分离关系,帮助女性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体形.同时,该研究结果还可为有效减少女性盲目减肥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体形 吸引力 能力 分离效应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高中生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中生自尊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低自尊者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2)评价情境对高中生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社会评价情境下,高中生更倾向于出现行为式自我妨碍;(3)高中生自尊和评价情境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有显著交互作用,高自尊者在自我评价情境中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最少;(4)高中生均倾向于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

  • 标签: 自尊 自我妨碍 评价情境
  • 简介: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 标签: 信任评价 自动化 面孔可信度 大学生
  • 简介:旨在编制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情境模拟量表并初步考察不同民族中学生内疚和羞耻的特点。对2000名混合学校中学生进行施测。项目分析显示,高、低分组被试在大部分项目上差异显著,量表中的20个项目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度分析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7,分半信度分别为0.81和0.83;因素分析表明其结构效度良好。总体而言,中学生的内疚感显著高于羞耻感,且均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加;女生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显著高于男生。量表的信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用于不同民族中学生的测试。

  • 标签: 内疚 羞耻 信度 效度.
  • 简介:对4个地区1万多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和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当前中学生中具有内部学习动机者并不多,持外部学习动机的中学生为数甚多.2.中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普遍较低,中学生认为自身考试的能力要强于课上和课下学习的能力.3.外部动机占优势的中学生对自己考试能力评价最高;内部动机占优势的中学生对自己课下学习能力的评价最高.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需要,可能表现出与学习动机类型不一致的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在具体的动机类型中,还可能表现出性别优势.

  • 标签: 自身学习能力 评价 类型 中学生 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
  • 简介:本文在于对国内41有企业,1467位主管级经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测评研究,以探求企业经营者的个性特点,旨在建构一套适合企业管理活动背景的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评量工具。为达研究目的,收集参考了国内外现有的个性量表,结合对企业经营者活动特点的分析,编制测试工具,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严格规范的检验,制定出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问卷调查男性常模,为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和相关能力的评量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

  • 标签: 企业经营者 心理素质 评价系统 诚实性 负责性
  • 简介:问卷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和GRE考生在有关记忆过程的知识方面没有差异;绝大多数GRE考生有选用“较多的”策略趋势,且在规定单词记忆量和精细加工策略方面差异显著;两类被试在对策略的评价的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两类被试在选择比较有效和值得推荐的策略时,在一些自我监控策略上的选取比率表现出差异,在选择效果不佳和基本无效策略时,在某些一般记忆加工策略上选取比率也存在差异;绝大多数被试推荐策略是基于经验,判定策略无效是源于直觉判断。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知识、情景因素与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关系;提出了实际学习情景下策略有效性意识形成的两个因素及可能途径。

  • 标签: 元记忆知识 元记忆策略 客体记忆策略
  • 简介: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的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的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的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评价的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认知评价 性别 年龄 攻击条件
  • 简介: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 标签: 负面评价恐惧 性别差异 内隐测量 外显测量 FEA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