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有人试图通过把老人带入“现代社会”。郑总为自己孤单一人的父亲买了台电脑。可是,老人家开不了窍,似乎加快了衰老的速度。这使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哈佛大学兰格教授做的一个实验。

  • 标签: 心理实验 “回归” 现代社会 哈佛大学 老人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关于思维结构的问题,还是多元智力的问题,均得到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的目的是:(1)分析和比较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多元智力观的异同;(2)从思维的目的、过程、材料、品质、自我监控以及非认知因素等六个方面分析思维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三棱结构"理论;(3)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智力结构的难以穷尽性.

  • 标签: 多元智力 思维结构 六艺
  • 简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 标签: 自我价值感 自尊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 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 自我调控
  • 简介:大学生目前普遍表现出一种回归现象,即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应该辨证的看待大学生的这种回归行为。大学生要在成长中接受各种洗礼,成为健康的,有健全人格的优秀青年。

  • 标签: 大学生 “回归”行为 心理学分析 表现形式 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
  • 简介:32名小学数学教师与这些教师所教班级的1691名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两个测量工具评价了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55节数学课进行了录像;并按照学习任务的认知水平与课堂对话的特点进行了编码,采用问卷法测查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与态度。多水平分析表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课堂学习任务的认知水平、课堂师生时话的权威来源与教师运用学生想法的程度对学生数学学习观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教师的学科知识对学生数学学习观的预测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 标签: 小学生 数学学习观 教师知识 课堂教学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目前发展现状,然后主要地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取向:心理学史的角度,当今社会环境,以及异文化研究。文章强调,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及泛文化的知识互助在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多元 研究取向 本土化研究 互助 心理学史 中国化
  • 简介: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2(表达方式:肯定、否定)×2(前提间的关系:同质、不同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混合设计。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和回视,发现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的参与又有表象加工的参与。推理过程中的语言表征过程和空间关系的建立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语言表征和空间的关系。

  • 标签: 线性三段论推理 工作记忆 前提 眼动
  • 简介:多元文化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提升创造性,但本研究认为它也会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91名具有不同多元文化经验的中国大学生对麦当劳在长城开分店的中美文化混搭情境进行了评价。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少(从来未出国和留美时间4~6个月)的被试,开放性高低对他们评价麦当劳的态度没有影响;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多(留美时间2年以上)的被试,那些开放性较高的人比开放性较低的人对麦当劳有更负面的评价(外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经验和开放性的这一交互作用只存在于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同的被试身上。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和质性分析表明,具有丰富多元文化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外文化排斥反应与对文化信息的深加工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认知深加工产生整合反应,认知浅加工产生排斥反应'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补充。

  • 标签: 多元文化经验 开放性 文化排斥反应 文化认同
  • 简介:促进中职学生主动发展、多元成才是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201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对“中职学生多元成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从“中职生多元成才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研究的初步成效”、“实施多元成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抓手”三个方面对促进中职学生多元成才进行了思考。

  • 标签: 中职学生 多元成才 培养模式
  • 简介:旨在编制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情境模拟量表并初步考察不同民族中学生内疚和羞耻的特点。对2000名混合学校中学生进行施测。项目分析显示,高、低分组被试在大部分项目上差异显著,量表中的20个项目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度分析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7,分半信度分别为0.81和0.83;因素分析表明其结构效度良好。总体而言,中学生的内疚感显著高于羞耻感,且均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加;女生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显著高于男生。量表的信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用于不同民族中学生的测试。

  • 标签: 内疚 羞耻 信度 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