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现在和今后若干年内奉行的基本国策,现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倾向较强,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生子女得到的关注较多,从而发展出较强的自我关注倾向,表现为: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将来一旦步入社会,便会无所适从。作...

  • 标签: 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教 多角度 青年教师 康教育 独生子女
  • 简介:本研究整理了近年国内、国际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儿童与青少年地震后PTSD的特点,症状影响因素,及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对震后儿童与青少年的PTSD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 标签: 地震 儿童 青少年 PTSD
  • 简介:在目前关于“控制感”的研究中,概念界定一直是困扰许多研究者的问题。研究从控制源、自我效能感两个概念出发,阐述控制感概念与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包含更多的内容,提出控制感概念界定可以从方向和强度上予以考虑,并将控制感定义为: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事件地进行而获得所期望结果的程度,而且这种影响是由个体自己而非外界的因素来决定的。概念的清晰界定对于今后控制感的测量和理论发展有着较大的益处。

  • 标签: 控制感 控制源 自我效能感
  • 简介: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 标签: 地震 青少年 PTSD 症状结构
  • 简介:<正>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笔者不经意中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代词上上些有趣的差异。试归纳如下:——口型之别。汉语中发“我”的音开口度很小,显得非常自谦,毫不引人注目。其他如“吾”、“余”甚至方言中的“俺”、“咱”等,均是如此。“你”“他”音时,口型才依次张大。而英语中的“I”发音时口张得特别大,显得有些当仁不让,惟恐他人忽略自己,而讲“you”、“he”、“she”时口型则逐次缩小。

  • 标签: 人称代词 开口度 中发 圣一
  • 简介:目的:了解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控制圈量表(SOC)对1287名地震波及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佳,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方面。(2)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控制感影响着社会支持水平,心理控制感强的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更高。结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这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探讨心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非震区大学生 社会支持 心理控制感
  • 简介: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地震亲历者(13个大学生、13个中学生)对威胁性刺激(地震相关图片)再认时记忆偏向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额叶-中央区,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P300成分的潜伏期显著短于大学生经历组;在顶叶-枕叶,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的P300峰值和LPC波幅显著大于大学生经历组。(2)对于经历组,地震图片均比中性图片对经历组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LPC波幅。表明地震图片对中学生经历组的效应比对大学生经历组更大,地震经历组对地震相关图片有记忆偏向。

  • 标签: 地震亲历者 记忆偏向 ERP
  • 简介:青少年的成长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站在历史的高度把青少年的成长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寄托在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上。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 青少年成长 读物 诠释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