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5 个结果
  • 简介:“有”与“无”,是道家和佛教用以表达核心思想的哲学概念,然而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不同,二者关于“有”、“无”概念的意涵以及“有”“无”关系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道家有无观和佛教的有无观作了粗略的比较和辨析,指出道家和佛教有无观差异表现为:本原与非本原的差异、主宰与非主宰的差异、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的差异、本体与法性的差异、两体与一体的差异。通过比较辨析,有助于加深认识哲学思想的特质。

  • 标签: 道家 道教 佛教
  • 简介:本文提出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攀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 标签: 寒山 形象演变 佛道争锋 佛教化
  • 简介: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和谐 宗教现象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 简介: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两家。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 标签: 佛道论争 概念辨析 法琳 李仲卿
  • 简介: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与“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 标签: 道教 佛道 论争 “道法自然” “道生万物” 心性论
  • 简介:4月25日,作为第十届香港道教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离岛区长者斋宴活动在香港大屿山东涌富豪机场酒店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香港道教联合主办,香港飞雁洞社承办。

  • 标签: 香港 区长 佛道 道教
  • 简介:新千年的春节,一场罕见的大雪将鸡足山装扮成一片洁白的世界。虚云禅寺那金黄色的琉璃瓦在这片雪海中显得格外的醒目。大雄宝殿前那棵经历了四百年沧桑的古梅依然放出阵阵清香,香炉里袅袅升起的香烟随着料峭的山风向远方飘去,穿红着绿的香客在三米八高的释迦牟尼铜像前虔诚的礼拜,客堂内高朋满座,少年老成的住持在耐心的为信众们解答着那七嘴八舌的提问。此时此刻我……

  • 标签: 虚云禅寺 住持 释迦牟尼佛铜像 中国
  • 简介:今年是历2550年,释迦牟尼诞生至今已经2550年了!当今世界上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到拜佛的普通人,都对怀有崇敬、感恩的心情。“众生难度誓愿度”,就是为度众生而来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在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对的敬仰十分自然。但是人们心中对的认识与理解却同各自不同的因缘并不一致,关于这一点我想得很多。

  • 标签: 释迦牟尼 爱因斯坦 普通人 科学家 不一致 心情
  • 简介:王维,字摩诘,其名字合为“维摩诘”,是因为王维信仰佛教,尤其崇尚维摩诘大士的缘故。王维于唐武后圣历三年(700)生于太原。其父处廉,官汾州司马。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兄弟5人,他为长兄。大弟王缙,字夏卿,早岁以文

  • 标签: 王维 名字 信仰 佛教 太原 禅师
  • 简介:郑烘云居士,女.1917年生于广东揭阳。曾旅居海外数十年.喜文史.工诗词。其诗真率纯朴.挚诚洒脱。兹从其诗文集《州小草》中摘录十数首,以飨读者。

  • 标签: 《佛州小草》 《秋日》 中国 当代 诗歌 郑烘云
  • 简介:一个小伙子特别信佛,为了求,他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走上漫漫的拜佛求之路。他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一直没有找见他心中真正的。但是小伙子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坚持不懈,他相信“有心人,天不负”,餐风露宿,雨霜雷电,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有一天,小伙子终于来到一处宏伟庄严的大庙,幸运的是,庙里的方丈

  • 标签: 佛教 亲情 宗教信仰 家庭
  • 简介:今年冬季,五台山将开展以"钟"为中心的文化旅游.那么,何谓"钟"呢?如何击呢?有何用呢?下就述之.钟,在印度时名叫楗椎,是佛教僧团举办法事活动时为召集僧众而打击的一种响器.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的设施渐渐增多,其中响器也增为钟、鼓、磬、板、木鱼、铙、铃等十几种,而铜铸或铁铸之钟就成了这些响器中最重要的一种.

  • 标签: 佛钟 宗教文物 历史文化 五台山
  • 简介:母亲学始于八年前,那时我刚离异,她办了退休,帮我带儿子,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那么热心于成全别人,却没能成全自己女儿的婚姻,就到佛祖那儿寻求平衡了,不意却由此干成了一番“事业”。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人格精神 佛法
  • 简介:我家的房子——缘缘堂——于去冬吾乡失守时被敌寇的烧夷弹焚毁了。我率全眷避地萍乡,一两个月后才知道这消息。当时避居上海的同乡某君作诗以吊,内有句云:“见语缘缘堂亦毁,众生浩劫无灵。”第二句下面注明这是我的老姑母的话。我的老姑母今年70余岁,我出亡时苦劝她同行,未蒙允许,至今尚在失地中。五年前缘缘堂创造的时候,她老人家整日拿了“史的克”在基地上代为擘划,

  • 标签: 佛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