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就是初学入门的第一,故名初。三论宗初是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还是缘起义的一种方法。佛教各个宗派皆讲二谛,真俗二谛,有时也叫有无二谛。但三论宗与他们所讲有所不同。此不同之处用初一鉴别,则一目了然。了解了初也就明白了“缘起性空”、“中道”,同时也显示出了三论宗圆融无碍的义理。所以“初蕈者,破自性之利器,彰缘起之假名,八中道之要轨,显无碍之圆融”。

  • 标签: 二谛 自性 中道 有无 宗派 圆融
  • 简介:六和合能海和合的大义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合...

  • 标签: 佛教 僧伽 慈悲心 戒律 自身建设 生命存在
  • 简介:通过学习《入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入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

  • 标签: 入中论 中观宗 二无我 龙树菩萨 文殊菩萨 自性
  • 简介:“因信成”是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中的名言,是《圣经》中的话,有绝对的权威。历来的神学家们都公认,《圣经》是一部救恩书,其救恩福音是不会有错的。因此“因信成”这句话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无可置疑的。

  • 标签: 《圣经》 基督教 “因信成义” 教义思想
  • 简介:圣经中有"人"、"称"、"公义"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所指为何,笔者一直不太清楚。在现今的教会之中,很多的信徒在谈到""(righteousness)这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称"、"人"、"义行"等,但是当理解这个字的时候头脑之中会有"侠义"、"忠义"、"义气"的意思。这样的理解非常不可取,因为""的含意很丰富,不但儒家著作里有很多含意,在圣经中也有很多含意。本文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分析儒家著作里""的含意,第二大部分分析圣经中""的含意,第三大部分是将之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 标签: 义人 义行
  • 简介:海啸啊请你掀开无常的面纱印度洋洋底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日已达到六万,这一突如其来的天灾更让人感受到了世事人生的无常,尚且安稳生存的我等众生为什么还不努力修行呢?

  • 标签: 中国 佛教 教义 修行
  • 简介:“十重唯识”是法藏大师在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中,为了解释有关“三界唯心”的问题而提出的。“十重唯识”中,法藏大师从华严宗的角度,借助唯识法相宗相关理论,从而展开“十重唯识”的论述,以便阐明华严宗唯心之旨。本文将对“十重唯识”文本及相关的思想,进行简略地探讨与剖析。

  • 标签: 十重唯识 融事相入 全事相即 帝网无碍
  • 简介:上师的座右铭见于《能海上师传》,短短32字,字字珠玑。是我们近慈堂上,以至整个佛教之至宝,更是僧宝中任当家师、方丈们的一面镜子。座右铭字句浅显明白,不用解释就懂。不过,结合自己回忆亲近上师时所知的其他一些言教来阐述,或更有意义。

  • 标签: 上师 道德建设 佛教 学佛 佛陀 座右铭
  • 简介:在德山宣鉴门下,有雪峰存承嗣其家风,在闽中大阐玄猷。他所主持的道场,法席兴盛,冬夏不下一千五百知识,天皇禅系至此大行于世。今查《景德录》,雪峰法嗣名存《灯录》者就有五十六人之多,其中具有机缘语录者达四十五人。更为重要的是存门下的玄沙一支,经过桂琛至文益的弘传,遂开法眼一宗;

  • 标签: 德山 道场 法眼
  • 简介:斗转星移,云飞山动,宇宙万物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如果你身处逆境,你不必自叹不幸,苦难只是一个转眼即逝的过程,只要你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奋争,无路处也会柳暗花明。

  • 标签: 《过程》 中国 当代 杂文 仁文
  • 简介:晨,鸟啼声声经文:"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参诗5:3,96:1)"嘀铃铃!嘀铃铃……"窗外,那棵大、树的华盖当中,倏然响起了曼妙的鸟啼!尽管浓黑的帘幕尚未开启,启明星的光晕也霰吞噬,一声声歌唱竟越响越强。它在练音?它在唤友?细听之,竟是一声声的"哈利路亚"。好似一颗硕大的星星,訇然落入茫茫夜海。一圈圈涟漪推展开来,一直到广袤的地平线处。

  • 标签: 哈利路亚 间关 虹霓 主耶稣 撒但 小虫
  • 简介:铁像寺原来占地三十亩,“文革”中被当地村民占去,落实政策后退还其中的十亩。1995年村上又退还了山门左边的十亩地,本打算在这十亩地上修宗喀巴大师殿,但没有资金,直到现在那块砌了红墙的地还没有盖房子。

  • 标签: 宗喀巴 大师 生活 学院 当地 “文革”
  • 简介:一些传道人及信徒认为,讲道要凭圣灵感动,讲道之前,只需要好好祷告.,上了台随圣灵的引导,该怎么讲就怎么讲,而事先写好讲,则有"不属灵"之嫌,因为写讲是人的工作,传道人在台上若看准备好的讲,是靠知识,立功之法,是自己掘池子,是不靠圣灵,这样的讲道对信徒没有造就……这种观点看似很"属灵",实则过于偏颇。其实,预备讲的过程非常重要:

  • 标签: 传道人 信徒 圣灵 祷告
  • 简介:我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岑师傅,人称“花王”,是一间公园花圃的园艺师,年逾古稀,慈祥和蔼,骑单车上下班,矫健如中年人。除了莳花养草,平时勤练书画,陶冶性情。笔者阳台上姹紫嫣红的花草多是岑老所赠,人与之相交,如沐春风。

  • 标签: 矫健 春风 人称 心灵 书画 朋友
  • 简介:《无量经》是一部并不流通很广的经典,然此经属于法华系统的三经之一,它对了解《法华经》的义理,悟人一乘实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无量义经》 实相 《法华经》 义理
  • 简介:方从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画家,其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师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高道,而且还拜师于全真高道金月岩,并获得过真人封号。方从还是一位高产画家,创作绘画作品达七八十幅之多,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 标签: 方从义 道士画家 元代
  • 简介:“本”与“迹”是一对既相互区别又相即不二的佛学范畴,智者在《法华玄义》卷七上中对之进行了详细解释。智者说“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

  • 标签: 智者 实相 修行 名教 佛学 范畴
  • 简介:“体观”是净影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观、心识观、佛性观、修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之差别。“同一体中,随分万,举一寻体、即是其体”,体与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体”,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体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体一切体,一一切”,体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体观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本文探讨了“格”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格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佛教”这个术语。格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如“格佛教”则是它的引申,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 标签: 格义 佛经翻译 护教 格义佛教 比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