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 标签: 《身体诗学》 理论之后 身体转向 生态诗学
  • 简介:孟子认为,人外在形体与内在德性是相表里的,这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由对孔子"仁"的发展和突破而来,这是基于人心善端的扩充论证了人性善。扩充的过程就是通过身体之气特别是"浩然之气"对善端进行存养,不但可使内在德性充实完满,而且这种道德之气还使外在形体生发出光辉,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这种美还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显现于天地万物。最终人不仅"身心合一",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标签: 孟子 身心
  • 简介:身体与诗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沉重的实有,一个导向飞跃的灵魂。而王晓华教授在《身体诗学》这部理论专著中,不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力图使文学理论建构回到身体和生活世界。从时代语境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为身体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主体性正名,也为人类艺术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启序幕。

  • 标签: 《身体诗学》 身体概念 王晓华 诗学
  • 简介:从“自然向人生成”的角度看,西方自然美观念的历史是人性演绎自然的历史。通过对西方自然美观念历史中神性自然、理式自然、魔性自然、机械自然、浪漫自然、存在自然六个主题的阐述和审视,指出理性、主体性原则的发展是西方自然美观念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人性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自然美观念形态的历史和未来。

  • 标签: 自然美 美观 西方 人性 演绎 概观
  • 简介: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可以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两大阶段。西方自然美观念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西方美学思想的变革。纵观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自然”的解释中人本主义逐渐成形并凸显出来。古典西方美学对“自然”的解释实质是一部关于西方人本主义完美蜕变的历史。

  • 标签: 西方美学思想 自然观念 古典 西方人本主义 “自然” “本体论”
  • 简介:黑川雅之的《素材与身体》一书阐述了自己对皮革、黄金、橡胶、瓷器、玻璃、不锈钢、各种木材等多种设计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同时阐释了"身体性的8个概念"以及如何把设计材料与身体的感知结合。作为当代设计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赋有灵魂,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文化、文明的这条延长线上延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 标签: 黑川雅之 《素材与身体》 材料 身体 设计
  • 简介:现今不少城市在倡导综合体建设的运动中,由于缺乏对地域独特自然及自身文化特色等的挖掘,出现了"千城同貌"的现象,很难作为独具特色的核心形象展示。本文在借鉴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区本身的自然与文化特色,精心打造富有该地特色的成功的城市综合体。

  • 标签: 城市综合体 文化整合 自然 空间 文化特色 形象展示
  • 简介:"Wabi-sabi寂"美学根植于禅宗思想,是日本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观。"寂"形成于日本中世时代,是其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寂美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倡导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无印良品突出的特点是其简约素朴的外观、自然环保的材料等。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理念向我们诠释了寂美学的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印良品是对寂美学的继承和延伸。

  • 标签: Wabi-sabi寂 古朴自然 无印良品
  • 简介:古往今来,媒介一直是艺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媒介把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带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并对传统审美方式构成挑战。“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呈现当代艺术成就的最高展示舞台。正在举行的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主要为新媒体艺术。通过作品分析我们能透视出以影像和装置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媒介的开放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

  • 标签: 媒介 新媒体 当代艺术 审美转向 威尼斯双年展
  • 简介:在民族解放的宏大叙述中,女间谍用性/身体获取情报,以“身”报国,一方面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为革命牺牲的女性身体始终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反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女性臣服于以男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和权利话语之下,女性的身体始终处于被遮蔽和被控制的状态。

  • 标签: 身体 女性主义 女间谍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