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博暴力植根于三个生性逻辑:制度层面,微博带来的话语权释放未能受到权威有效限制导致权力僭越;在行为层面,主体独立性受到削弱甚至迷失微博空间;环境层面,私人空间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私人化两趋势共同催化了暴力行为。从过程上看,微博暴力大致经历群体极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暴力行为出现在网络现实空间以及公共议题迅速转移和集体责任逃避三个阶段。关于微博暴力伦理矫治应当处理好自律他律、自由责任、虚拟与现实关系,尤其突出主体自律。

  • 标签: 微博暴力 权力僭越 主体迷失 群体极化 自律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泛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冲击,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价值观矛盾及其所引起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手段和乞讨者对生活方式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进行恰当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公私之辨伦理学核心问题之,伦理学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耙梳中外伦理思想上公私之论,能够发现在不同文化谱系中对公私问题理解措置上和差异,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合理地处理公私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公私之辩
  • 简介:信息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两不同研究取向:有些学者信息伦理学作为门非规范伦理学来研究,而另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门规范学科,应当研究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伦理问题,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集装箱.规范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分析框架,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各国信息伦理学本土化问题,但在全球性信息沟通中,应当实现不同信息伦理学整合.

  • 标签: 信息 伦理 信息伦理学
  • 简介:在当代德性伦理学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休谟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思想源泉,儒家德性论会通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印证休谟移情观念,而这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情感主义辩护,即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休谟 移情
  • 简介: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最终基础在于人性内在矛盾,道德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生活即道德生活,人类最理想生活方式。

  • 标签: 人性 内在矛盾 道德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重要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伦理需求道德供给之间深刻矛盾,即具有普遍意义公共伦理缺乏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打开另外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道德批判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理念,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逻辑前提。在此基础,坚持道德批判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现实诉求。

  • 标签: 道德批判 经济批判 生成性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 内生逻辑 当代观照
  • 简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基本权利,产权社会道德基础.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道德产生前提;社会产权制度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生活心态,创造积极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形成.

  • 标签: 产权安排 社会道德 道德行为 道德秩序
  • 简介: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社会成员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俄罗斯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因此,俄罗斯思想家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个性和独特性凸显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表达鲜明地体现俄罗斯正义思想这独特性。伊里因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个性和独特性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正义理论,伊里因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正义”个充满现实纠结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大劳动报酬观。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再生产需求全面协调发展;另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正当性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个和谐共融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追求理性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基本规则关于社会基本结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存在有效运作对于个共同体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价值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文化自信逻辑起点群体自信,文化自信实践路径体现在人价值自信中。文化自信关键价值自信,价值自信更高层次具体表现为道德自信,道德自信价值自信提炼和升华。但文化自信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整体性文化认知缺乏、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和道德价值建构不足三重障碍,这些价值认知障碍影响文化自信建构重要因素。

  • 标签: 人的自信 文化自信 道德自信 价值自信
  • 简介:管子之著作对法治思想论述可谓卷帙浩繁,各种关于“道法”追问亦由是而生。对管子之法伦理思想探究,重现“缘法而致法伦理图景,或许是理解管子之根基。“引道而入法”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根源,其规范性建构乃是管子为“以法治国”这统治模式所设立先决条件;“良法民心”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要义,其道德性诉求乃是管子所推崇之“法制模式”应然标准;“至道宝用”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功效,其现实性作用乃是管子所宣扬“国道盛行”之目标为君王臣民所带来实然福祉;“严法教化”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形式,其明晰性结构乃是管子推崇“赏罚明晰”之理念所必须具备重要制度。

  • 标签: 管子 法治
  • 简介:《道德》(非竹简本)中“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个相对于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个共相具体和具体共相相统概念,它位于超越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中“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谷神”实现原理,个精神生活形而上原理;《道德》中“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原理。《道德》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个形而上、具有无限利益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人格意义。

  • 标签: 《道德经》 道德
  • 简介: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框架中,道德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个隐而不彰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
  • 简介:道德和法律关系,体现现代性本质个核心问题。“德法次序”概念,可以日常德治和法治关系探讨,纳入到具有普遍性政治哲学框架中来,实现现代政治哲学叙事。

  • 标签: 德法次序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 简介:公正之于社会,恰如真理之于思想,公正不仅跟法律和制度有关联,从更大意义上说,它更是个哲学话题,它不仅代表着完善制度,代表着完美的德性。般来说,公正是涉及社会全体成员相互间关系理想状态。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来说,它是内在美德和良知;从社会制度层面讲,公正则是人们获得理想社会秩序手段。

  • 标签: 公正思想 理想状态 德里达 社会秩序 反思 制度层
  • 简介: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集中地和人类精神文化创新地,也是城市居民学习、工作、居住、娱乐家园。毋庸置疑,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抑或说城市居民美好生活休戚相关。显然,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物质性规划,更是以决策——实施为导向公共政策和以定价值目标为前提

  • 标签: 城市规划 价值重估 伦理学 伦理反思 现代 批判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高层次道德表现,道德自律性体现.没有良心,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作用表现为对行为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社会交互作用形成人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