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版发表于1918,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胡塞尔以近似于数学坐标系上线性变化直线来表征时间图式不能充分展示时间多样性,其静态性和秩序性遭到德勒兹批判,主要原因在于那些直线受外在统坐标框架限制。数学中流形论或微分几何脱离统外在框架处理多元性问题理论,这理论微分动力学演化模式被德勒兹拿来探讨多元性观念演化,作为多元性观念时间应该显示游牧不可预期生成性特征。由于胡塞尔时间描述中最为重要滞留迭代模式混沌理论中“虫口模型”相类比,所以展示时间生成特征最佳形式混沌理论中分形图形。

  • 标签: 内时间 多样性 游牧
  • 简介:黑格尔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定在性。然后,他回顾上帝存有的三证明,其中着重回顾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不可替代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词源学和哲学视角,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敏感而富有判断力关注。然而,常被忽视,海德格尔对教学问题上不可教教义根本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根基。笔者论证,海德格尔成问题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奥维德式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爱欲取向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尔所贡献那种转化实践可行性和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问题。最后,笔者探究《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结果,揭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在世存在本身挑战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布洛赫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全集问世,它成就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8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次重要访谈,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代求学时期、30代自由作家时期、40代美国流亡时期、50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可能性结合起来。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布伦塔伦提供“范畴系谱学”或者“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为我们描述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部分论述内容。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本文最后部分,笔者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对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对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对立诠释:观点认为,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观点则认为,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物比另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对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以上这两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对康德而言,人尊严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乌托邦、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音乐社会、音乐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和根源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2016底,我《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0卷本连同个新译本已经全部交稿,整套书共计约600万字。这恐怕也是我这辈子所做件最大工程。我总觉得,人生,作为有创造力存在,要干点别人从来没干过事情、今后留得下来事情,才对得起自己。我从2010起,开始逐字逐句地研究生课堂上讲《精神现象学》,用4半共9个学期才把全书讲完,全程录了像。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卷首语 2010年 黑格尔 创造力 研究生
  • 简介:施莱尔马赫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新教神学解释学传统古典学界修辞学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转变为般解释学(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门专门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学之父"。他1805-1833围绕解释学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学体系专著。不过,他解释学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连续性和贯性。他1805首先以格言形式陈述他对解释学些随想,接着1809-1810以草稿形式描述理论设想,最终1819以更具体纲要阐述他对解释学比较成熟看法,他1828和1832-1833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论述,基本上呈现般解释学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康德关于经验可能性普遍必然条件绝对主义论断,应放在其批判哲学目标的更宽泛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看到,相关语境中,康德论断相当大程度上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那样是非常有害。康德强调他对于"常识"深深敬重,就哲学能够提供什么,或至少重要,哲学不能提供什么方面,康德维特根斯坦所持目标惊人地相似。

  • 标签: 康德 常识 形而上学的谦逊 维特根斯坦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中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考察近代以来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中,难免地伴随着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本文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3)逻辑思维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逻辑东西。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