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国的“全部根柢”和传统宗教,道教蕴含着丰富的崇俭抑奢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节俭”及其实践方式。道教“节俭”对于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与日常生活均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道教 节俭观
  • 简介:"自我"作为一个反身代词指的是每个独立的人类个体。现代自我具有什么特性?怎样理解现代自我?是当代哲学家、思想家讨论自我的一个基本方面。麦金太尔对现代自我的观点,是通过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中体现出来的。麦金太尔的这一批评,在其重要著作《德性之后》中有着集中的表述。一情感主义的自我麦金太尔是一个伦理史学家,他对现代自我的批评是从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野为出发点的。

  • 标签: 现代社会 麦金太尔 批评 自我观 反身代词 情感主义
  • 简介: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 标签: 后现代 道德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简介:中国传统的义利可以分为两大流派:重义轻利的德性主义和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到底哪一种思想更适合现代市场社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重义轻利论的核心是公利重于私利,义利并重论的本义是无利不成义,一个是注重国家社会的公利,一个是注重利益本身的正当性,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实际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市场经济不等于利己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系统中,“正其谊不谋其利”与“正其谊以谋其利”各有其针对性,不可偏废.

  • 标签: 市场经济 传统道德 重义轻利 义利并重
  • 简介: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 简介:康德的自然一直受到广泛误解,“人是创造的终极目的”这一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二元论哲学框架也被指责为人与自然对立的罪魁祸首。然而人们只注意到康德对理性主体的高举,却忽视了他在美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自然主体性”的阐发;在其中,自然不但不是僵死的、对象性的东西,而且被认为在人之成为人的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康德所努力探索的是一种现代版的“天人合一”蓝图,使得自然科学和人类自由都得以保全。

  • 标签: 康德 自然观 现代 天人合一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的相似相融是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它增进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相容、情感共鸣,而关注这种相似相融的宗旨却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价值进行深刻改造和现代提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价值现代转换确立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也在价值层面上直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价值,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现代内涵、先进性和无产阶级属性,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从传统走向现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正>由安徽省伦理学会、《江淮论坛》杂志社、安庆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的“安徽省世界、人生、价值讨论会”,于今年5月10日至11日在安庆市召开。参加讨论会的有省市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大专院校、科研新闻单位以及部分企业的代表共40名。

  • 标签: 人生观 世界观 讨论会 价值观 “三观”教育 安徽省
  • 简介: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的分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法治秩序与德治秩序是两种理想型秩序,分析各自的社会基础、正义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的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物质财富创造是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基础。然而,以市场理性为表征的“现代性”在允诺财富的同时,也衍生出“排斥道德”的问题。于是,财富创造中的一种“道德无涉”倾向逐渐蔓延开来,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痼疾”。实质上,伦理道德是财富创造本身的内在文化基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财富创造不至于危及人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纠正“道德无涉”倾向,重构财富创造的道德维度。

  • 标签: 现代性 财富创造 道德无涉
  • 简介:<正>旧的贞操观念,是指封建社会对女子要求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它是压迫妇女的一种道德规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旧的贞操观念是片面地单纯地对妇女的一种不合理的要求。是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罪证之一。我们所说的贞操观念,就是完全要冲破旧贞操观念的束缚,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贞操观念。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贞操应当具备如下一些特点:男女人格平等,妇女的自身解放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等。

  • 标签: 贞操观念 社会主义道德观 自身解放 封建礼教 女双 力抗
  • 简介:<正>近年来,对于人生问题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人生的基本涵义一般认为,所谓人生,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与根本态度(或观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生的目的,即人为什么而活着?(2)人生的理想,即人应该怎样生活?(3)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对于人生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性质与地位则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人生的理想是人生的核心。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无人生价值可言。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核心,从伦理学角度来讲,人生

  • 标签: 人生观 世界观 为人生 剥削阶级 总的看法 人生的意义
  • 简介:<正>马克思的公平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 标签: 公平观 马克思 行等价 资本主义社会 全体劳动者 简单商品经济
  • 简介:"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 标签: 孔子 忠德 伦理定位 主体 客体 培育
  • 简介: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槃”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傣族 幸福 佛教 道德
  • 简介:“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命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但“人禽之辨”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由对“血缘关系价值”的自觉,到对“经验理性价值”的自觉,再到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自觉三个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又无不打上了图腾崇拜的烙印。因此,解剖图腾崇拜视域下的人禽关系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人禽之辨 图腾崇拜 卓越(virtue)占卜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一"正义"二字联用,在中国现代为多,中国古代则通常单用一个"义"字,主要是儒家讲得多。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最为人不齿的则是"见利忘义"。

  • 标签: 正义观 源头 中西 中国现代
  • 简介:传统价值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物道主义价值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正>一、关于家庭的经济功能。苏格拉底指出,要使家庭兴旺,就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只有弄清楚了家庭需要,尽力加以满足,才能把自己的家庭治好;德谟克利特认为,共同的家庭经济生活并不可取,因为容易造成大家对家庭利益漠不关心,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分给子女,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焕发热情进行竞争,获取新财产;亚里士多德把家庭经营称为致富术。他还指

  • 标签: 家庭观 希腊哲学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 家庭经济 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