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手稿》是一部经济道德内涵丰富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对这部著作作经济道德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经济道德解读:一是经济事实与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分析;二是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关系的非理性化;三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的道德缺损;四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悖论。

  • 标签: 《手稿》 经济道德 解读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知足经济”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经济帝国主义"往往会带来对功利最大化的推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效率的崇尚。因此经常有人将"经济帝国主义"与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效率主义等混为一谈。但就其实质而言,"经济帝国主义"与这些主义有关联但却本质不同,更不能相互替代。所以有必要在厘清"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表现的基础上,将"经济帝国主义"与上述主义区分开,以便对"经济帝国主义"进行更好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经济学帝国主义 功利主义 物质主义 效率主义
  • 简介:《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等现象的考察。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始终与人的问题相结合,强调技术实践,阐明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也是劳动异化所带来的人同人相异化。技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发展中人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 技术中性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简介:<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著作,其中许多地方涉及到了伦理问题。本文拟对手稿的伦想思想做一粗浅的探讨。一、伦理学研究的崭新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尽管有着种种的合理因素,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都不能自觉地把道德放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唯物辩证的考察,因而始终不能摆脱历史唯

  • 标签: 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伦理学研究 社会经济关系 伦理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仅那些自然科学理论以及那些依靠自然科学(例如数学)建立起来因而能够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理论属于理论模型,而且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理论模型。对于这一重要事实的忽视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导致了很多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长期处于永无结果的虚假争论之中。本文试图依据哲学思辨,探讨社会科学理论的模型本质。

  • 标签: 社会科学理论 经济学模型 哲学思辨 伦理学 自然科学理论 定量分析
  • 简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表达和论证,他本人早期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断裂”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和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断裂” 自由发展
  • 简介:人工酵母染色体的诞生表明正如科学家所预想的那样,合成生物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清洁能源、便宜的药物和新型材料等等。但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者认为合成生物学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要求暂停甚至终止其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评估合成生物的风险和利益,讨论过程中还涉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 标签: 伦理学 合成生物学 风险 利益 评价
  • 简介:经济伦理学的视阈审视,将"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设定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存有主次与先后的不同层序,是长期以来"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显现。经济与伦理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从这一立场出发,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与伦理责任内在统一、相互交融的"经济—伦理"责任。与此相对应,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与评价的次序应遵循的原则是:企业在利润获取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利润分配层面承担的社会责任。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次序 经济责任 伦理责任
  • 简介:在公共卫生规制中,政府常常依据父爱主义原则对个人的涉己行为进行干预,以维护(或增进)个人福祉。当对非自愿的涉己行为进行干预时,依据的是弱父爱主义;当对自愿的涉己行为进行干预时,依据的是强父爱主义。其中,弱父爱主义因其是对行为人“非自愿”(非理性)的补正以帮助其恢复到“自愿”(理性)状态,因而较容易得到辩护。但是,强父爱主义是对行为人自愿的涉己行为的干预,因行为人并非欠缺理性,因而在论证上存在困难。在公共卫生规制中,弱父爱主义是对能力欠缺者的保护;强父爱主义是对个人自冒风险的防范。

  • 标签: 父爱主义 涉己行为 对能力欠缺者的保护 对个人自冒风险的防范
  • 简介:<正>人类需要爱情。社会更需要对爱情问题进行研究。臧乐源教授觉得必须把爱情问题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爱情,才能填补我国在爱情问题研究上的空白。为此,他正在主持编写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专著——《爱情》,该书从历史学、哲学、经济

  • 标签: 爱情 人类需要 探讨和研究 爱情美 历史学 问题研究
  • 简介:经济德性不是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之间的简单、机械的相加,经济和德性或经济和道德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是社会现象的两个方面。经济是人之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它必然蕴含着生产责任意识、经营境界、经济行为规范和经济品质等德性内涵。而且,这些德性有着其他经济因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 标签: 经济德性 经济 德性 道德
  • 简介: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信息网络所赋予的新的特点,同时又蕴藏着特定的道德内涵.从网络经济的特征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中所蕴藏的"以人为本"、"服务顾客"的道德取向;合作双赢、利益共享的伦理理念;公正平等、和谐共处的价值导向;开放自由、共同发展的伦理方向.

  • 标签: 网络经济 特征 伦理意蕴 道德内涵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经济伦理学道德建设。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这两个层面上,实现构想一种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相结合、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经济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伦理保障。

  • 标签: 经济伦理道德 市场经济 适应 超越
  • 简介:<正>自1979年以来,共青团上海市委先后组织了十一个演讲报告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道德评价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道德评价是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是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标准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进行褒贬和扬抑,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演讲,作为人类社会的语言宣传形式,它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有力武器。1、演讲的鲜明性,使道德评价褒贬分明。演讲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演讲中,往往会有意对自己以往的错误行为进行道德谴责,对今后的道德行为提出要求。这一正一反,一褒一贬,都要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道德原则作为道德的标准和依据。如有些失足青少年在演讲中就能抓住自己偷窃、打架、赌博、投机、诈骗、侮辱妇

  • 标签: 道德评价 生动形式 演讲报告 社会舆论 演讲者 失足青少年
  • 简介:论市场经济道德王正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迫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一、市场经济道德是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每一种经济体制都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体制...

  • 标签: 市场经济道德 市场经济条件 道德原则 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活动 诚实守信
  • 简介:讨论效率的经济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伦理的工具价值,而应当将伦理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伦理本身也是一种效率,同样是企业值得欲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种综合效率的提升.

  • 标签: 效率 综合效率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 简介:<正>道德评价就其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人)、道德评价客体(即道德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标准、原则和形式等。评价主体所站的立场和所具有的评价能力以及具体的评价对象的性质决定着道德评价标准和原则的确立,决定着道德评价采取的一定形式。道德评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道德评价对象,能否把握正确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人们

  • 标签: 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 社会道德 论道 评价主体
  • 简介:布坎南打通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壁垒的依据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人性的同一性规定、协商正义的博弈论与“不确定性之幕”的伦理价值。文章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 标签: 个人主义 伦理 路径
  • 简介:本文通过辨析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含义、韦伯对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韦伯命题"等,说明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是有欠缺的,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思路不恰当;其二,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错位与类比的错位。这些理解上的欠缺,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对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不当,导致研究方式的偏颇,从而未能抓住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重心。

  • 标签: 韦伯 经济伦理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