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荀子的礼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礼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为道”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为学”“为道”的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对礼法的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道,其致思取向是“为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在于回归道,其致思取向是“为道”。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的同时,对人为的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 标签: 法哲学 为道 为学 《老子》 《管子》“四篇”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19世纪的英国迈进城市化时代:工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崛起,而城市化又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使人们因财富和地位的差异而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反过来又对城市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英国城市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以“贫民窟郊区”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社会地理结构。

  • 标签: 贫民窟 郊区 社会分层 社会隔离 城市社会地理
  • 简介:市场化、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法治评估生成的重要土壤.在一国同一政治框架范围内,法治更多地表现为同质化特征.因此,一国范围内的法治评估尤其是地方法治评估并无太多意义.只有在不同政治框架下的国家或地区之间,法治评估才更能凸显其价值.法治评估更多是晚近时期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法治评价活动.由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中国的法治评估缺乏内在生成性,更多具有外部“嵌入式”特点和中国特色,面临着评估机构、评估对象、社会转型期法治评估等一系列困惑.在现有发展阶段,中国不宜过多关注法治评估.应当全面深化改革,从而为法治评估创造适宜的生成土壤.

  • 标签: 法治评估 地方法治评估 专项法治评估 困惑 改革
  • 简介: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莲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发展之中。百年来,凡讨论中国哲学史,必先涉及关于哲学的定义。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特质 专家学者 冯友兰 张岱年
  • 简介:《管子》是管子及其后学思想所汇集的作品集,由齐国学者编纂而成.管子、《管子》一些思想观念《鹖冠子》相同.通过比较《鹖冠子》一些篇章《管子》思想,发现鹖冠子、《鹖冠子》在君主修养、施政、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管子》有不少相同之处.可见,《鹖冠子》《管子》、齐国思想文化的关系极密切,《鹖冠子》应受《管子》影响.

  • 标签: 鹖冠子 《鹖冠子》 管子 《管子》 齐国思想文化
  • 简介:城乡信息分化研究对我国开展农村信息扶贫工作、促推农村互联网发展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2011一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互联网普及率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城乡信息分化在我国依然客观存在并形成新的态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不仅信息接触落后于城市,而且信息应用上也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中还存有大量信息贫困人口.造成农村信息贫困的致因既有技术条件原因,也有社会条件原因.其中信息化对城乡差别的“促扩效应”、城市化对农村精英的“掏空效应”是新的致因.当前我国网络推广使用的最大潜在市场在农村.要使农村网民大幅度增加,只有深入开展农村互联网推广工作,并切实做好农村信息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 标签: 信息分化 城乡信息分化 互联网普及率 信息扶贫 信息社会学
  • 简介: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的“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诗"说很可能出自《鲁诗》。《史记》多采《鲁诗》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诗"说,紧接着述《鲁诗》"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诗"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诗"说《鲁诗》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诗"说源于《鲁诗》。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诗",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诗》、《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诗",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诗》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诗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齐长城作为大国争霸的直接产物,见证了齐国毗邻国关系的复杂演变,通过了解齐国这些国家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发现齐长城的营建是动态的,尤其是齐长城东段。最初齐国在莒地相邻地段修筑关隘,以保证齐国南境的安全。春秋末期为了防备吴越而在沿海一带修筑防御工事,崂山形成天然防线,战国中后期齐长城则有防备楚国的功能。

  • 标签: 齐长城 防御工事 防御体系 修筑
  • 简介:宪法文本明确规定了平等原则,但在现实语境中,有关平等原则的争议却鲜有共识。在就业领域,合理的年龄区分年龄歧视之间的矛盾,同样显现出平等原则的模糊性。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关于年龄区分和年龄歧视的界限急需明确。平等原则的理性主义解释、功利主义解释和折中解释都难以有效解决年龄设定的合理性问题。能力解释对平等原则进行了分层次的回答,预设了一个平等的基本能力起点。只有将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绑定,才能合理地进行年龄区分,从而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就业领域中的年龄问题。

  • 标签: 平等原则 年龄区分 年龄歧视 就业领域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米歇尔·图尼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以颇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对存在身份等问题的深刻哲思而闻名于世.其小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陆续译介,向中国读者开启了20世纪法国“哲思小说”“重塑神话”的文学之窗.本文以时间为序,从译介、研究接受三个层面全方位展示图尼埃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评介产生的影响.“新寓言派”的热议事件显示中国文学界对图尼埃艺术风格有不同的评价.

  • 标签: 米歇尔·图尼埃 译介 研究 接受 价值
  • 简介: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有效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中的决策参与和团队合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TMT行为整合在CEO领导风格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CEO领导风格 TMT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 简介:一个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就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习总书记的讲话受到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衷心欢迎。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彻底决裂,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观念。特别是文革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流行的错误观念,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包括一部分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知识分子 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 文化观念
  • 简介: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批判周、孔,后来的孟、荀又批判墨子.20世纪以来,儒学几经波折,然根基从未断过;墨学不温不火,却亦有复兴之迹象.近年来,儒、墨两家在思想形态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一,新儒家内部当中,“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其二,在应对现代性问题上,以新墨家为代表的新子学开始跃跃欲试,正逐步跻身主流学术交锋的行列.基于以上内容,从逻辑、义理两个角度出发,即可得出“兼以易别”乃墨家思想之逻辑起点的结论;而以“兼别之辨”为切入点,可便于探讨古今儒、墨两家论战当中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 标签: 兼以易别 仁爱 兼爱 礼力之辨
  • 简介:《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 标签: 庄子 气论哲学 听之以气 困境
  • 简介:“经史传统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0篇,参会学者逾百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编辑共济一堂,就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传统 经史
  • 简介:仁的“偏言”“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