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现象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现象风格”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乃至矛盾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还是“反”现象)。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政治经济批判和“现象”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12月13~14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是“意向性多重面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世兴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 标签: 青年论坛 意向性 现象学 华侨大学 华东 大学哲学
  • 简介:法国现象家米歇尔·亨利认为,真理有许多种。比如,“天空越来越黑,天要下雨了”和“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是两个不同真理,它们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偶然真理,因为天空可以是蓝色;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天真理,因为是经验告诉我们天空正在变黑。

  • 标签: 生命现象学 真理观 亨利 偶然真理 后天
  • 简介:9月21—24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30名学者,围绕“现象与中国思想”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在提交论文中,有三个主要趋向值得注意:一是关于现象与中国思想讨论,不似以往那样更多地从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比较研究人手,学者们开始关注现象与儒家思想关系;二是对现象内部概念及专名翻译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对话,青年一辈学者对此作出了新贡献;三是关于胡塞尔研究有了新进展。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中国现代 哲学学会 现象学 思想主题 外国
  • 简介:舒茨现象始于对社会世界探索,在现象运动中以社会现象为其标识。在舒茨那里,社会世界具有首要理论关联性,分析和研究它对社会科学具有根本理论意义。社会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常识世界,其内涵与胡塞尔生活世界基本上相同。

  • 标签: 社会现象学 社会世界 科学基础 舒茨 现象学运动 日常生活
  • 简介: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综合”只能是知性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境遇”是如何应对境遇“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其中体现着非凡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有很强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周易》境遇”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SWOT分析法”。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7月6~7日在湖北神龙架举行,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现象与科学技术哲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 标签: 现象学 学术会议 科技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简介: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核心思想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概念本质。生活中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原本状态了。知与行原本状态是自然合一,是"紧切着实"关系。"行"是"知"不可分割构成性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核心思想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概念本质。生活中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原本状态了。知与行原本状态是自然合一,是“紧切着实”关系。“行”是“知”不可分割构成性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重要内容。它是禅关键,也是禅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面对各地对《韶》乐争宗,本文考证了《韶》乐由来及其故乡,明确指出,《韶》乐源自帝喾之《九招》和帝尧之《大章》,齐国是其真正故乡,湖南、广东之说纯系传说。

  • 标签: 韶乐 争宗 齐国
  • 简介: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关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与关思想史相关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其相应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具有天下为公、厚德仁民、讲信修睦、经世致用、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勤勉睿智等丰富精神表象和鲜明精神特质。

  • 标签: 齐鲁十二圣 自然基础 社会环境 文化条件 精神特质
  • 简介:<正>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精神,在抓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1994年,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决定》,

  • 标签: 腐败现象 干部选用 选人用人 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 第三代领导集体
  • 简介:目前通行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通行本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孔广森是清代今文经学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古文经学,从庄存与今文经学,于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考据,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错误,对清代公羊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清代公羊学 庄存与 左传 考据学
  • 简介:<正>荀继承孔而有新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发展,尤其是对儒学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来说,荀与孔、孟、董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看法是:“荀况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 标签: 历史命运 荀学 统治阶级 荀子 形成与发展 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