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在前人对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 标签: 《庄子·齐物论》 是非 生存论 本体论 有无 认识论
  • 简介:“性善”是熊十力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力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力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十力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简介:“道”解析赵毓民,赵琳前人对老子的注疏是前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条件下对老子的理解,未必全合老子本义。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们宁信老子所言而怀疑那些玄虚难懂的注疏。为了悉心领会老子原文,我们根据五千言中概念性词汇反复出现、一章之内...

  • 标签: 道法自然 实体物质 抽象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 五千言 发展过程
  • 简介:帛书《二三子》篇,孔子所引《鼎》卦上九爻辞作“鼎王”,今本作“鼎玉铉”,“”为“璧”之形省,“王”即“玉璧”。从孔子之释,推知此爻辞本当作“鼎玉”,为以玉饰之、插鼎耳两孔而举鼎的鼎杠。“”以与“鼎”形近而误为“鼎”,“鼎”通“璧”,即《二三子》之“”。“”以与“扃”音义皆同,而通作“扃”,又写为今文“铉”,即今本之“铉”。孔子释《屯》九五爻辞,解“小贞吉”之“小”为“小民”,解“大贞凶”之“大”为“大人”,颇为新颖。孔子此释,至国魏时仍有流传。其中“年毂十壹”读为“年谷十一”,指十取其一之田赋。孔子释《艮》卦辞,言及“精白”,“精”谓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初始先天之元。“精白”的内涵,当谓政治人物修养其心,去除邪恶,使心地洁白,从而使刚健中正、纯粹良善的先天精元呈现出来。“能精能白,必为上客”,谓能呈现其精元,能洁白其心地,必为尊贵之大臣。“能白能精,必为古正”,谓能洁白其心地,能呈现其精元,必为显贵之高官。

  • 标签: 帛书《二三子》 鼎王 年毂十壹 精白
  • 简介:根据训诂学的一般原理,“逍遥”作为一个联绵词,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训诂。张松辉先生依形训诂,得出“逍遥”的本意为“散步、闲逛而不带感情色彩”,以此反对郭象解庄的“悠闲自在”说,并进而解释庄子的“逍遥”,其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逍遥”的诸多异形词之一是“消摇”,“消摇”比“逍遥”为古,“消摇”作为一个没有“定字”的联绵词,不能依形训而当依声训,这就要回归经典文献,在文中还原“逍遥”的本意。通过对《诗经》《楚辞》等文献的“逍遥”还原,得出“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体验而不止是漫步闲逛的结论。在庄子哲学中,“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如自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存之自由也是心灵之闲放,而大鹏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象征。

  • 标签: 逍遥 庄子 诗经 楚辞
  • 简介:创生的概念是汉语"生"字最重要的意项之一。最初,华夏先民用作为超越主体的"帝"来解释宇宙的创生,并始终认为这一超越主体造物的秘密对人而言是开放的。先秦儒家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其"生生"之说,强调天之生物的全部道理都在宇宙万物日新又的不断新生之中。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对"生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一气化流行的角度来理解"生生"。这一理解最初多见于道家文献之中,秦汉之际广为流行,为儒家所吸收,而集大成于董仲舒。另一思路是通过人的道德本心之觉润说"生生",强调人先天有一超越之心,能够体天地万物而感其真,此心之伸展、觉润,便赋予万物以生意,心之生生无穷,便是天之生生不息。这一理解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至宋代而大兴。相比于由气之相生解生生,这一思路能够更有效地说明存在与道德的必然性,堪为儒学之正宗。

  • 标签: 儒家 创生 生生 超越性 本体宇宙论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比附、潜隐外化、互镜创新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易传》“死生之说”揆王利民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思考是从对死亡的警惧开始的,死亡带来的人生虚无感和湮灭感破除了生命意识的混沌状态,刺激起寻找生命价值的激情。可以说,生死观是人生哲学之网上起头的纽结,只有从死亡这生命旅途的遥远终端返观人生,才能获...

  • 标签: 《易传》 圣人人格 生命哲学 人生哲学 生命本体 君子人格
  • 简介:和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 标签: 《尚书》《诗经》 “哲” 古代思想
  • 简介:作为公共管理的继承者和修正者被提出来的后公共管理,在个维度全面超越了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一是权力重组,从强调分权到适度集权;二是结构重组,从机构裂化到主张机构协作与整合;是关系重构,从倡导民营化到主张更加重视网络化治理。后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对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后新公共管理 超越 启示
  • 简介:《周易》本经爻辞中的“小”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的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小”在本经卦爻辞中的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本经中“小”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经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正>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周易丁氏传》二卷,马国翰所辑,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丁氏者丁宽,宽字子襄,梁人。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事蹟具《汉书·儒林传》。宽受《易》于田何,又从周王孙受古,传同郡砀田王孙。《传》称宽“作《易说》三万言,训古举大谊而已。”《艺文志》易家,“丁氏八篇”,《隋志》不著录,盖佚已久。国翰因陆德明

  • 标签: 周易 玉函山 子夏 汉书·艺文志 京氏易传 辑佚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筒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警”,汉石经则作“塞”;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

  • 标签: 楚竹书 周易
  • 简介:本文以释文为基础,折衷诸家之说,断以己意,全面讨论一篇的文本复原和词句内涵,在编连、断读、释文、考释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重新调整的竹简编序为原篇简1-11、26-27、12-16、28-29、24-25、30-39、17-23、原编简49.断句、释读方面的改动如,简2开头8字读作"赏誉刑祸,福之基也";简29"亡德"连读,读为"明德";简21上半部分读作"行矣,而亡惟养心于慈良","惟"训为"思虑、度量";简2"正钦"释为"政禁";简39"有"后一字释为"极",训为"准则".

  • 标签: 简书 《尊德义》 校释 释文 古籍整理
  • 简介:清初易学家胡煦以乾元为本体构建起了一套非常具有特色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其中,对于乾元本体的象数,他主要从乾元为本体、阴阳为大用而生成《周易》六十四卦的路向进行解说。他的乾元本体论思想,既丰富了《周易》乾元思想的内涵,也对现代儒家熊十力本体论的建构与诠释起了积极的启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胡煦 乾元 阴阳 用九 用六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道不远人”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人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
  • 简介:对儒家实践理性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是,儒学中的实践理性到底指什么?儒家表达实践理性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学界并无明晰论述。其实,表达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是""。""就是对"仁"学价值的实现之路。""的实践性功能在孔子思想中已被肯定,但受"礼"的制约而未能独立。孟子的"仁心、路"说突破"礼"的限制,建立起一个价值本体与价值实践相对二分的理论结构,将""阐释为人的内在理性,又外化为"人之正路",从而为儒家确立了在现实中实现"仁"学价值的实践理性。""之所以可以成为儒家实践理性的标志性的核心概念,就因"四德"中的"礼""智"等概念在实践功能上只能从属于""。

  • 标签: 孟子 义路 儒家 实践理性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