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正>(上)《春秋》一书,记载了三十六次的“日有食之”,成为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学者中,对于这一资料进行研究、考释的,不乏其人,研究的成果也是得失互见,大致是今人胜过古人。汉儒泥古不化而又强辞夺理,对于其中纪时的阙文,他们虽说不知推步,却胆敢放言。

  • 标签: 日食 春秋时期 十七年 世界天文学史 推步 文献资料
  • 简介:<正>兵器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迭起、兵燹连年的战国时期,各国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竞相发展各自的军事力量,都十分重视兵器的生产和管理。我们从事考古工作,留意齐国兵器凡十数年,现资料日渐丰富、认识亦有所进步。本文拟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以考古新发现和旧所著录的兵器铭刻等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来对战国时期齐之兵器之铸造制度、地域及有关问题等略抒己见,以期有助于齐史之研究。限于学力,所论容有未当,殷请海内识者不吝指教。

  • 标签: 兵器 战国时期 齐国 考古发现 铸造 金文
  • 简介:<正>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乞求神命,妄图愚弄人民,借以维护专制制度,这是谶纬盛行的主要原因。儒家尊崇的古代典籍称为“经”,儒生对于这些典籍所作的神秘主义解释称为“纬”。经、纬二字,法阴阳之义,一纵一横,名称上就已具备了神秘说教的色彩。凡六经皆有纬,其中《易纬》有七种。据《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易纬》的篇名为:

  • 标签: 易纬 考古发现 乾凿度 卦气说 四正卦 阴阳
  • 简介:于2004年7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是张光明先生的一部力作.作者生于齐国故城之内,长于城阙之下.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齐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国内主要从事齐文化考古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参与了不少齐国重大考古发掘,曾经主持过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关于齐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章,在以考古资料揭示齐文化构成和特征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的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 标签: 考古发现 考古研究 齐文化 解读 出版发行 考古发掘
  • 简介: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靳桂云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齐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乐舞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齐国乐舞文化素称发达,管仲作歌以驱疲劳;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晏婴、邹忌以歌...

  • 标签: 战国墓 海阳嘴子前 齐国 编钟 考古发现 文物考古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的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的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陈氏所藏铜镜及镜范中的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支持。

  • 标签: 陈介祺 齐故城 铸镜
  • 简介:<正>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人的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人学思想 人的发现 以人为本 封建化改革 《左传》 春秋时期
  • 简介:在任何现代政治场域中,过度关注、强调、放大人民的抽象形象都是不明智的,只有具体的人民才是正当性的真正源泉。本文据此着力于共和国六十多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勾勒了不同时期并存的三个人民形象,指出必须发现具体的人民,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良性的政治互动、良好的治理状态。人民必得发现,必须发现人民,理想政治大厦才能有坚实的支点。

  • 标签: 人民 发现人民 人民的形象 抽象的人民 具体的人民
  • 简介:<正>研究孔子,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假如我要研究孔子,我将注重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整理文字,也就是考证训诂工作。这样的工作,清朝人做得多,如所谓《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都是大部头书,都是训诂考释的研究成果。自从俞樾的《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以后,我满以为这样的研究以后再没有什么用武之余地了。谁知不然。即以于省吾先生的几种新证而说,新成果仍很多;就事实的需要说,

  • 标签: 孔子 皇清经解 新成果 儒家 训诂 俞樾
  • 简介:<正>近几年,“周易热”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冲击着海内外。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地方学会的成立,促进了《周易》研究的发展。诸多新著面世,旧著也不断再版,专门刊物《周易研究》也应运而生,传统的和现代的研究方法并驾齐驱,这一

  • 标签: 周易研究 研究方法 易传 研究机构 思维方式 形式系统
  • 简介:徐福研究在龙口田连谟徐福是中、日、朝、韩交往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航海家。两千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女冲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东渡日本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日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敬仰。徐福研究因而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 标签: 徐福东渡 徐福故里 龙口市 《史记》 海市蜃楼现象 三神山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
  • 简介:<正>生平传略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生于公元1020——1077年。祖居大梁,后迁凤翔、邵县横渠镇。又移长安,遂为长安人。张载少孤而自立,喜谈兵事。年二十一,曾以书谒陕西宣抚使范仲淹,慨然欲树功名。范仲淹识其才,乃告诫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忠告,《中庸》犹以为未足,又窥之于释、道。但“累年究极其说,知

  • 标签: 阴阳二气 张载 太虚 周易 范仲淹 太极
  • 简介:张涛著,中华书局2005年3月出版。全书31万余字,434页。本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作者致力于将易学思想放在秦汉历史进程中做深入全面的综合考察,重点探讨易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及其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相互关联,展示易学思想在秦汉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书由前言和七章的内容组成。在前言中,作者指出秦汉易学研究和运用的高潮先后出现过三次,

  • 标签: 秦汉 思想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易学思想 2005年 思想文化史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不时爆发激烈的国际冲突,甚至有时发展到要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加勒比海危机)。90年代初,延续40多年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大变,核战争的威胁似乎已经消除。人们本以为国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国际关系 社会冲突
  • 简介: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苟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台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苟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 标签: 礼文之美 美善相乐 中和之美
  • 简介:随着哲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它所包含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范畴。哲学在诞生之初并没有精细的分支学科划分,而它发展到今日,又要求我们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2013年的西方哲学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之外,政治哲学、实践哲学、比较哲学等领域都在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在传统的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领域,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诸多实践或现实问题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可以作为我们总结和反思2013年研究工作的一条线索。

  • 标签: 西方哲学研究 中西比较 专业研究 传统形而上学 述评 德国古典哲学
  • 简介:管子指出人性结构是一个二维结构,包括"心性"和"情性",二者存在辩证互动关系。为促进人性之心性与情性的良性互动,《管子》提出了解决之道。管子关于人性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指导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全面、立体地认识员工并建立正确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 标签: 《管子》 人性 心性 情性
  • 简介:谢金良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2月出版,25万字,328页,《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之一。据卿希泰《(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缘起》及本书《序言》可知,此书原为谢先生2003年于南京大学所撰博士论文。

  • 标签: 简介 周易 博士论文 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