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卦”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 标签: 彖传 《易》 六十四卦 《周易》 阴阳二气 《系辞》
  • 简介:《上下经卦歌》评述乌恩溥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里写了一首《上下经卦歌》,同时还画了《卦图》。《上下经卦歌》(以下简称“卦歌”)和《卦图》概括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关于卦的思想。现在略作诠释与评述,有不当之处尚祈批...

  • 标签: 卦变图 朱熹 经卦 上升到 《周易》 既济卦
  • 简介:<正>质量互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互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互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 标签: 恩格斯 关节点 互变律 爆发式质变 相互联系 结构形式
  • 简介:东汉中期以降,经学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渐呈式微之势。经学的式微,恰成为东汉学术新之开端,具体表现为学术简约化、道家法家思想复兴、理性精神复原、突破师法家法框架等方面。东汉学术发生如此变化,与当时私学兴盛及日益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士人独立人格逐渐提高、士人日益重视内心自觉,以及他们在逐步挣脱经学桎梏后学术视野也随之日益拓展有密切关系。东汉学术之新,为哲学思想从“天道”宇宙论转向人文自然观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魏晋玄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东汉 经学 儒家 道家
  • 简介:太平天国和同新政吴春梅太平天国和同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同光新政 清政府 李鸿章 军事工业 农民起义
  • 简介:张显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 标签: 张显光 太极 相贯相包 无极太极之妙 道德之头颅 道德氧世
  • 简介: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罗光 牟宗三 先秦儒学观 “生命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 简介:钱穆先生在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虽然与孔孟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 标签: 钱穆 易传 先秦儒家 宇宙观
  • 简介: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