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 标签: 墨子 墨家 墨经 孟子 学派 韩非子
  • 简介: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行传》,使之把帝王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并用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 标签: 五行学说 洪范 洪范五行传 灾异
  • 简介:汉代阴阳行灾异说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刘向《洪范行传论》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和环节,对《洪范行传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问,弥补儒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标签: 刘向 天人感应 阴阳 五行 洪范
  • 简介:思孟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行,而且以汉代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皇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行。思孟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 标签: “五行” “聖”德 天道观 道德形上学 汉代 思孟
  • 简介:阶幻方与洛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易理思想。从阶幻方的均衡和谐布局的数字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太极、阴阳、四象、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及其关系的巧妙体现。我们从这里综合地思考易数系统,可能产生一个更广阔而深刻的认识空间。

  • 标签: 幻方 河图 洛书 易数系统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经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象数观念是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象数因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 标签: 周易 哲学人类学
  • 简介:本文以郭店楚简篇与帛书篇的文和文相互对勘,对其尚未解决的7个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考释,得出了崭新的结论,对于读通简、帛篇,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具有基础研究意义.

  • 标签: 楚简 《五行》 儒家 哲学思想 校释 帛书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对于八卦与行两种理论体系结合的根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种理论各自的特点,依据有关的史料,“象”和“四方四季”可能是导致八卦与行结合的两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阴阳的概念代表八卦,阴阳是行和八卦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八卦 五行 阴阳
  • 简介: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一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一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性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性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行说异变成了一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
  • 简介:若从思想自身的发展来看,阴阳行家与《易经》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和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性的宇宙观,是阴阳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石.阴阳行家的宇宙发生图式和序列便滥觞于此.《易经》的以“因果联想”为重要特征的认知方式对阴阳行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易经》的时空观念也与阴阳行家以阴阳行配四时、四方,以阴阳行说明宇宙之大化、社会之变迁、人事之行止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标签: 阴阳五行家 易经 宇宙观 认知方式 时空观
  • 简介:郭简《行》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其对儒学形而上体系之建构作出理解和诠释,着重通过对《行》篇的内在结构的分析,阐明《行》所建立的儒学形而上体系的内部结构,说明和论证此体系正是儒学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结构和形而上体系,《行》的思想是思孟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它继承孔子以来儒学的内在精神,使儒学的形而上体系得以明晰,并为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行》“形于内”和“不形于内”的分析,对天人合一也作出新的理解。

  • 标签: 儒学 形而上系统 《五行》 研究价值 帛书 内部结构
  • 简介:《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行》、《孟子·告子下》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礼”(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札”来自干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子下》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礼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 标签: 孔子诗论 五行 孟子 荀子 毛诗序
  • 简介: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临淄区人民政府和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承办的淄博市第届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8月6日至8月10日在古代齐国故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当代工业重镇淄博市隆重举行.

  • 标签: 齐文化 学术研讨会 经济理论 《管子》 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