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坚持和而不同,构楚和谐世界,有着深厚的内蕴和巨大的张力,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探索、思考。人类世界,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构成的世界,和而不同则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相处进而“协和万邦”的普世原则。。应该认识到,构楚和谐世界,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长期奋斗,应该有各国都能认同,都能遵循的原则。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责”思想理念,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 标签: 和而不同 和谐世界
  • 简介: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的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的发展进程.退溪学对理学的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为中介.退溪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的形势,及提出的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朱子的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的“口耳之学”;而退溪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的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的分别.退溪的“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体的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的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的贡献.

  • 标签: 退溪 阳明 朱熹哲学 走向
  • 简介:2007年6月25日至27日,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研究所、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十五个国家和我国港台及大陆地区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余名学者应邀赴会。学者们围绕大会的主题——“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多维互动 国际 综述 传统文化研究 武汉大学
  • 简介: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的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的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的内涵。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感性的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无情的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 标签: “回归自然” 庄子 卢梭 自然人性 社会文明 社会契约论
  • 简介:《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审时》-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审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宏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 标签: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 农家
  • 简介: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文化对技术的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对技术的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的过程——的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一、...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技术性壁垒是一种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手段,具有合理性、复杂性、灵活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被广为采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因此在入世后,我们应重视对技术性壁垒的运用,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

  • 标签: WTO 国际贸易 技术性壁垒 中国 贸易壁垒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9月22—26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共同主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布朗(HarveyBrown)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主任胡恩(PaulHoyningen—Huen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公司治理和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绍尔茨(MarkusScholz)、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系凯瑞尔(MartinCarrier)教授和门克(CornelisMenke)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哲学系莱尔(HolgerLyre)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部分师生约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包括量子力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等。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哲学 科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论坛
  • 简介:《克拉底鲁篇》可谓柏拉图著作中唯一与现代语言哲学直接相关的对话。它专注于考察“名称的正确性”问题。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套“制名术”作为名称的正确性的根源:命名必定有某种人为设定的因素,但并非如“人为约定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人人可以任意约定。

  • 标签: 技术 语言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名称 约定
  • 简介:12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人去哪了?——技术时代下的主体与客体探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论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在论坛上致辞。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论坛 技术哲学 中青年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三维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体系,以江苏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并进而对江苏省今后以及未来应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 标签: 技术创新 产业选择 评价体系
  • 简介:7月4—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召开,由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SPT)主办,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中国、日本等地的1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信息时代的技术”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学者陈凡、李伯聪、王国豫、王大洲、王佩琼、王楠等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会议 技术 学会 哲学 中国学者 科技大学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7月18—20日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军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与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近30家军队与地方高校和社会团体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主题为“军事技术的理论、历史与文化”。专题报告有:东北大学陈凡教授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化与中国化”,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的“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的“为什么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永恒性意义”,国防科技大学刘戟锋教授的“技术与战争及其未来发展”,装备学院郭世贞教授的“军事技术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实验哲学精神”,国防大学胡思远教授的“海洋强国五大对策”。

  • 标签: 技术哲学思想 军事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军械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 简介:12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会议主题为“科学技术中的价值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方向一直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次研讨会旨在纪念该校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中心主任刘孝廷回顾了中心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晓力教授作为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也发表了感想。

  • 标签: 科学技术 哲学问题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