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将人从传统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所谓理想世界中唤醒过来,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和人生。然而,意志的局限性又使人陷入存在的暧昧和自我的分裂、矛盾状态,使人因丧失目的而迷失和寻求自己。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率先提出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促使尼采等现代哲学家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 标签: 意志 人学 觉醒 迷失 寻求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的“语词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的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的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的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的语词中心主义的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的“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的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的行动主义的自觉.在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的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的双重合奏.呈现出的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的空间展开与言说的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
  • 简介: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孟子的性善为确立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人性基础,为儒家的仁政或德治提供了形上根据,同时也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据。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对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孟子的孝悌之道重视人格尊严,不但没有维护专制政治,反而与专制政治相对立。此外,孝悌之道及建基在其上的家庭还可促成进一层的个体与群体得到谐和的民主政治。

  • 标签: 徐复观 孟子 伦理 政治
  • 简介: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 标签: 中国传统 儒家 经学 经典诠释 中国哲学史
  • 简介: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对农业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问题的殷切关怀和期望及对农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的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农民 培养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历代注家关于《革》卦的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史上的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的注解,就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道德价值观和革命的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的探索。

  • 标签: 《革》卦 革命 革言三就 有孚 顺天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