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的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在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的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的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 标签: 认识论批判 方法论 虚无主义
  • 简介:历代注家关于《革》卦的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史上的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的注解,就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道德价值观和革命的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的探索。

  • 标签: 《革》卦 革命 革言三就 有孚 顺天应人
  • 简介: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
  • 简介:康德把道德的任务规定为对无条件的善的寻求。无条件的善的内涵中包含了无条件的命令式,即定言命令。定言命令要求道德哲学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而且要求理性的自我立法能力,即自律。由于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的概念,所以不能从自由中推论出道德律。于是康德在第二批判中转向对理性事实的诉求。理性的事实是个颇多微词的提法,就海德格尔的观点看,它本身的存在方式恰恰是没有充分给出的。而且它并不是不可追溯的,它根源于社会存在。

  • 标签: 康德 理性事实 自由 道德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的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的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的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的

  • 标签: 道德 理性化 历史批判 情感方式 儒家 传统文化
  • 简介: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康德 理性 交往理论 批判理性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在给予蔑视身体的人以唯一忠告——这忠告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前后一致地推导出来,即让他们变成“哑巴”——之后,引用了一个孩子的言论,虽然他完全了解,这其实是大多数成年人会使用的说话方式:“‘我是身体和灵魂’——孩子如此说道。为什么人们不像孩子这样说呢?”(39)

  • 标签: 身体 图斯 演说 理性 说话方式 上下文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正>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即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的效用关系。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价值的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的客体。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 标签: 人类社会 社会活动 负价值 效用 被统治阶级 价值关系
  • 简介: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大众意识的强调与文艺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艺术性追求、思想改造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自由心性三个方面的冲突和对立。毛泽东和文艺知识分子常常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东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正是造成毛泽东时代文艺领域悲剧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毛泽东 文艺知识分子 大众 价值冲突
  • 简介:N.哈特曼的价值柏拉图主义是由价值本质论、关系论、发现论、理想论、原则论等观点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范式。如果说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概念与理念处于一种杂合不分的混沌状态,休谟、叔本华等不满于此状态而试图对其作出明晰的区分,那么这些观点显示哈特曼既欲明晰鸿沟又要弥合鸿沟的理论创意。立基于价值柏拉图主义和价值绝对主义.又摆向价值自然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显示了哈特曼价值论乃至整个价值柏拉图主义的理论困境及摆脱困境的理论努力。

  • 标签: N.哈特曼 价值 理念 本质 柏拉图主义
  • 简介: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再也没有哪一种逻辑像次协调逻辑那样,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极为尖锐的批判,仿佛其本身就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矛盾”。依照次协调逻辑“真矛盾”的观点所构建的次协调逻辑系统,夷非所思地试图要容纳我们所认知的悖论、辩证矛盾、甚至逻辑矛盾。次协调逻辑试图要和悖论永久共存,但我们可以为了暂时的搁置这种矛盾,发展某理论的其他方面而接受这种逻辑技术。次协调逻辑在反映人脑的容错机制上具有重要的描述功能,这对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次协调逻辑 辩证法 矛盾律 逻辑哲学
  • 简介:凝聚“共有价值理念”,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和建构,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凝聚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现实困境”与“理想超越”的否定统一原则;“民族使命”和“成员责任”的彼此关照原则;“传统”、“现代”、“未来”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 标签: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价值理念 方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