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的宗教思想在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面均有理论创新,其中既包括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的战略思想,也包括具有具体针对性的策略决策。这些理论创新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和宗教政策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理论创新
  • 简介:“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是在以基督教传统为文化背景的近代西方提出的问题①,但正如何怀宏先生所指出,这里的“上帝”可置换成上天、鬼神、六道轮回等传统中国人熟悉的信仰②,因而它是个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尤其因为现代中国处于

  • 标签: 宗教信仰 现代 中国 道德问题 道德评价 社会道德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的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 标签: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宗教伦理学 文化视域
  • 简介:用于描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的观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产生。当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在冷战中为争夺全球的统治地位而斗争时,第三世界常常成为战场或者军事行动的演出场所。这个被认为是欠发展的第三世界同时还充当着一场指向全球现代化之命运的战争的炮灰、晴雨表以及掠夺物,这种命运就是:世界的三分之二,"其未来已经押在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身上"。

  • 标签: 第三世界 毛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全球现代化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本文尝试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分析'中的动作性词语作一个解释学的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一性机制所以可能发生的动态的源初'地带'.

  • 标签: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
  • 简介:"恰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哲学甚至比对于科学更为重要,它体现出哲学活动的特殊性质.提问开放新的视域,使我们超出习见,进入思考和对话.着重于提出问题而非构造理论,在今天可以被视为一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大量需要研究的课题,也要求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的自我批判,不仅使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被重新审视,它的探索方式乃至其功能与合法性根据也受到质询.对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把握时代和探索哲学发展途径的入手处.

  • 标签: 问题研究 提出问题 建构体系
  • 简介:<正>在自然科学中,假说被看作是人的认识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第218页)可是,对于哲学中是否存在假说、哲学是否容许假说,有的学者却是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否定的。其实,在哲学隶属

  • 标签: 假说方法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性 主体 现实生活
  • 简介:先秦名家通过辨析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揭示了:一、概念是主观的;二、概念作为实在存在的条件;三、概念的真实意义在于运用;四、事物作为现象存在,其空间性、时间性是主观的;五、作为现象的事物是不确定的;六、现象是主体先验感知模式与外在尘缘的作为;七、现象是静止的;八、理性思维只能关注经验现象,对事物的真正无效。

  • 标签: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现象 知识
  • 简介: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 标签: 想象 空间 广延
  • 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大师,其春秋公羊学研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总体透视孔子《春秋》以究《春秋》制作本原;(二)系统归纳《春秋》书法以明《公羊》解经方式;(三)驳难申辩《公羊》悖论以显《公羊》精神特质;(四)衍生申论《公羊》大义以成《公羊》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研究大大拓展了《公羊》的思想空间,并由此形成一个公羊学派,对两汉乃至此后古代中国的经典解释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 《公羊传》 公羊学派
  • 简介:<正>在南粤大地这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早较快的热土上,既驰骋着一批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也活跃着一批思想深邃、目光敏锐、笔耕不倦的学者、专家,《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的主编丘挺、张先贤教授,就是其中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者。他们不但学术成果数量较多,而且有的成果质量较高,多项获得省、市社会

  • 标签: 经济哲学 哲学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辩证法 研究市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语密即语言问题,与意密、身密共同构成空海密教的思想主干。空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具有既深邃又独异之特点,同时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宗教学意义。本文以其《声字实相义》为研究对象,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并兼及其对后世日本文学理论之影响,彰显其突破习见之”言意之辨”的意义,力图揭示其语言哲学之独特性。

  • 标签: 空海 语言 声字与实相 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