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施蒂-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价值;但在施蒂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

  • 标签: “施蒂纳-尼采”问题 虚无主义 唯一者 超人
  • 简介: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在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 标签: 认识论批判 方法论 虚无主义
  • 简介:在吉登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命题做出明确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阐释,吉登建立起了完备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本意造成了扭曲。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创造历史 结构化理论
  • 简介:柏拉图作品《拉克》描述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和尼基阿之间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引导和反诘中,拉克和尼基阿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秩序。作为灵魂秩序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暴露了他们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假定一个人严肃地对待哲学,那么任何试图比较卡尔·雅斯贝尔与马丁·海德格尔作法都难免显得十分可疑。也许,甚至将比较方法列入哲学工具之标准目录也显得可疑,但是,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们却常为这种方法所提供巨大解释收益而辩护。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某个思想家计划诸因素和契机基本上是陌生而不可接近,但是,至少其中能被掌握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使用比较方法富有成效地让渡给我们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傲慢 思维 批判 比较方法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克罗茨赫时期”作品。对两者关系讨论构成克罗茨赫时期研究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苏联学者尼拉宾“交叉说”,即《克罗茨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推论,即《克罗茨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最早讲述了普罗米修挑战神王宙斯为人类盗火神话。他还讲到,作为还击,宙斯送给厄庇米修一件礼物:潘多拉。一直以来,普罗米修启蒙斗士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文本,揭示普罗米修和厄庇米修这两个神话形象辩证关系,领会赫西俄德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对人类生存处境哲学沉思,同时考察普罗米修形象从古至今嬗变。

  • 标签: 赫西俄德 普罗米修斯 厄庇米修斯
  • 简介:由维多里奥·克劳特曼出版社和R.皮珀尔出版社出版《海德格尔一雅斯贝尔书信往来》属于一份重要文献,它洞察了这个世纪两位思想家哲学关系史,并且通过这一历史透视了这个时代某些问题。最初我曾按照汉·萨尼尔(系雅斯贝尔一书信编者)意见在前面标上了《相遇与疏远》这一标题。后来,我为自己辩解,这样一来读者目光会凝神专注于个人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意义更多地关乎对哲学工作观察。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书信 出版社 个人关系 克劳斯
  • 简介:查拉图特拉在给予蔑视身体的人以唯一忠告——这忠告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前后一致地推导出来,即让他们变成“哑巴”——之后,引用了一个孩子言论,虽然他完全了解,这其实是大多数成年人会使用说话方式:“‘我是身体和灵魂’——孩子如此说道。为什么人们不像孩子这样说呢?”(39)

  • 标签: 身体 图斯 演说 理性 说话方式 上下文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了卢奇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解读。恩格斯对于马克思解读并不能减少黑格尔对于马克思影响,因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思想根本就不了解。由于恩格斯没有对黑格尔作出公道评论,因此最终也就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评论。卢解读也没有对黑格尔给出公道评论,这是因为,他仍然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性差别。卢奇在解读黑格尔方面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所谓资产阶级哲学在黑格尔思想当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这种资产阶级哲学是具有内部矛盾。同样地,卢奇也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评论。第一,他只是暗示出了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之间有着深刻联系,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其做出清晰阐述。第二,虽然卢奇批评了恩格斯对于哲学把握,但是,他从来没有明确地反驳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连续性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教条。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他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对于哲学有着很深造诣,但是,他依然接受一种用政治学方法去分析哲学问题做法。现在,我们问题已经不在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保存,我们任务是要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之后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卢卡奇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 简介:该文所论述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纳粹执政前雅斯贝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德国哲学大师之间交往活动。对从他们初识,到组成要革新学院哲学“战斗集体”,他们各自对对方著作评价,直至在交往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等,进行了钩沉,并作了系统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交往对各自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所产生影响。

  • 标签: 存在哲学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世界观的心理学》 “战斗集体” 学院哲学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
  • 简介:最近,读到胡潇同志新著《思想哲学》,这是他在文化现象研究中作了漫长学术游历之后,于新视界推出又一部力作。洋洋四十万言专著,凝集着作者学术理想、追求和责任,但更多是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呐喊、批判、探索和建树。他

  • 标签: 胡潇 《思想哲学》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创造性劳动
  • 简介: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南宋 湖南书院 理学 传播
  • 简介:<正>在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看到了人类理性消极一面和局限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护归纳法或一般扩展性推理疑难。他认为,在人经验里,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足以辨明必然联系或因果概念是正当合理。因而,人们不能由原因必然地推知结果,不能为因果关系辩护。扩展性推理或称扩大知识推理是以其结论内容大于诸前提合取内容为特征,

  • 标签: 中介逻辑 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 逻辑系统 推理规则 合取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之“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