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战争最后一年,莫斯科大学许多系都加快了毕业生的培养。这批大学生是1940年招收的,按照完整的教学大纲来说他们应当在1945年夏天毕业。但我围的统计计划机关预见到战争即将结束以及动员状态也将消亡,因而十分清楚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对专业技术干部的需求量有多大。为此许多高等院校都加快了教学速度。历史系的课程也因此被缩减,尽管不是很多。

  • 标签: 共产国际 专业技术干部 莫斯科大学 教学大纲 教学速度 高等院校
  • 简介:我们从不否认启蒙运动的伟大功绩,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启蒙之后的世界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启蒙运动中所蕴含价值观念的局限。其内在根源在于:其一,启蒙精神自身蕴含着欧洲文明危机的种子,在今天已经展现出来。其二,“时空压缩”与“网络社会”的出现,造就了超越地域与国家限制的金球化经济。因此,以现代的观念与原则去面对全球化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滞后。实际上,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新文明”已经开始萌芽。对此,马克思指出,这将是在经济社会形态终结之后,有别于技术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进一步说明,新文明应以“互存共生为原则,构建以人、自然、技术、文化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另一种全球化。

  • 标签: 新文明 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 简介:最近的若干趋势看起来导致了视觉艺术中社会因素的消失和文化理论的衰退。这篇论文首先通过援引学者们的观点来考察"图像力量"的争论,以此有充分的理由把焦点集中到图像以何种方式与它们的阐释相排斥。只有在这种力量看上去具有自身的自律性,以及当它在社会历史关系中的源起被忽略或遮蔽的时候,问题才会出现。同样的,最近针对社会和文化理论重要纠偏的批评在一种依靠经验的观念指导下,走得太远,这是一种未经语言、阅历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调节的经验。具体而言,这篇论文谈到现象学的复兴迹象、情感理论、后人类和神经美学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确切记录了美感经验中的直觉,但是错误地下结论说这种"在场"实际上不是通过许多中介方式调节,瞬间的遭遇必定是不可见的。本文回顾了文化理论的历史性缺失,为它们的新的发展趋势寻找存在的理由,认同他们的研究的合理性,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他们对直觉观点的夸大论述。

  • 标签: 情感 文化理论 神经美学 现象学 后人类 图像力量
  • 简介:适应主义的物种本质的整体原则,为解决目前人文学科内关于身份、本真性、相对主义、再现危机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问题的支离破碎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框架。不同的情景会在不同的个人那里引发不同的反应,但这些人都有着一致的潜在心理生物需求。本文提出艺术是具有适应性的观点,反驳了关于进化和及其核心概念(功能)的某些误解,对当前关于艺术的进化起源和功能的四个适应主义假设加以审视,提出和详细描述艺术的共同特性的假设,并分析了接受以人性为中心的艺术史和美学的意义。

  • 标签: 艺术 进化论 功能主义 适应主义 共同特性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学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情况一样,在南斯拉夫,文化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同时既是由共产主义者联盟所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发出批评声音的领域。在南斯拉夫解体到新国家形成以及从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文化领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几乎不再发挥公共影响,其重要性已远远不如从前,其地位业已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取代。但是,这场危机也使得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重新有机会成为一种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因而有可能产生实际影响的思考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审美马克思主义,是对官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乌托邦批评,并与之争夺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地位,而在危机时期,主要是由艺术家们自己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美学(或反美学)结合起来。他们寻找的不是正统的说法而是实用的答案:在从晚期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的转变中,艺术能起到什么作用?它能否重新拥有某种审美乌托邦的视野?但是,他们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是造成了一种'化圆为方——做不可能之事'的情况。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他们所生产的是一种所谓的'真实的乌托邦'——当代性的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 标签: 审美马克思主义 转变 艺术行动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重生 “化圆为方”
  • 简介:哈贝马斯对阿多诺的批判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然而本文认为,阿多诺并不像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彻底否定理性。恰恰相反,阿多诺试图以美学来拯救被工具合理性所取代了的理性。因此,阿多诺的美学强调的是工具合理性与审美合理性的辩证关系。这就赋予艺术以认知的功能。在阿多诺那里,艺术的认知特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上。不过,这种真理内容并非纯粹客观的知识,而是指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本质的认识,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当然,阿多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主要指的是现代主义的自律性作品,在其中,摹仿行为体现了主体—客体问的自由交往。因此,阿多诺认为,现代自律艺术乃是人类解放实践的典范。

  • 标签: 阿多诺 艺术 真理内容 摹仿 主体—客体的交往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吉莲.豪伊分析了在最近的女权主义教规化潮流中,有哪些内容被包含进来,有哪些内容被删节,有哪些内容被抹掉,以此表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排斥已经导致了一种"文化"女权主义形式,但"文化"女权主义的反现实主义主线使女权主义无力阐明它所处的环境,也无力对它所处的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真正能够对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和分析的将是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从总体上阐明了MEGA^2第2部分(《资本论》及准备稿)对研究《资本论》的重大意义。首先说明马克思在实施“资本一般”计划过程中遭遇到“抽象”与“具体”的矛盾,因而原本限于研究抽象领域的“资本一般”计划逐渐被研究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资本论”计划取代,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也藉此具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其次,作者借助MEGA^2第2部分的文本对马克思审订的《资本论》第1卷不同版本做了比较说明,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强调德文第2版的修订手稿对于研究“价值形成”的意义。作者还以“危机理论”和“信用理论”为例,说明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在某些地方与马克思的意图不相符合。最后作者借助马克思的手稿和一些书信证明《资本论》无论在研究还是写作方面都远未结束。

  • 标签: 资本一般抽象领域 单个资本 社会总资本 价值理论 危机理论 信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