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阿多尔诺被视为仅次于卢卡契的当代美学大师。他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于世,而文化工业作为他那个时期日趋泛滥的文化现象,自然就构成他艺术社会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早在1938年,阿多尔诺就写出《论音乐的偶像性和欣赏力的退化》,开

  • 标签: 阿多尔诺 文化工业 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 当代美学 论音乐
  • 简介: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文化革命 内在理路
  • 简介:《启蒙辩证法》的主旨在于反思启蒙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如此与神话纠缠的启蒙是否还能通过对自身倒退为神话的环节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拯救自身的出路.《文化工业》一文则表明以真理样态出现的意识形态早已将自己构造出来的系统伪装为'自然',引诱大众深陷其中.对于生活在技术,更进一步说,是技术背后的权力为他们打造的完美世界之中的大众来说,在这个华美的牢笼中反思启蒙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但文化工业理论本身的面世似乎向世人表明事实不尽然如此.于是,挖掘启蒙拯救自身的可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启蒙 神话 理性 权力
  • 简介:在研究当代媒介文化现象时,威廉斯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洞见,体现了威廉斯的文化政治理想,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本文以重要概念为焦点,在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整体中分析其媒介文化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理论要旨。

  • 标签: 情感结构 神奇体系 流动藏私 流程
  • 简介:最近的若干趋势看起来导致了视觉艺术中社会因素的消失和文化理论的衰退。这篇论文首先通过援引学者们的观点来考察"图像力量"的争论,以此有充分的理由把焦点集中到图像以何种方式与它们的阐释相排斥。只有在这种力量看上去具有自身的自律性,以及当它在社会历史关系中的源起被忽略或遮蔽的时候,问题才会出现。同样的,最近针对社会和文化理论重要纠偏的批评在一种依靠经验的观念指导下,走得太远,这是一种未经语言、阅历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调节的经验。具体而言,这篇论文谈到现象学的复兴迹象、情感理论、后人类和神经美学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确切记录了美感经验中的直觉,但是错误地下结论说这种"在场"实际上不是通过许多中介方式调节,瞬间的遭遇必定是不可见的。本文回顾了文化理论的历史性缺失,为它们的新的发展趋势寻找存在的理由,认同他们的研究的合理性,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他们对直觉观点的夸大论述。

  • 标签: 情感 文化理论 神经美学 现象学 后人类 图像力量
  • 简介:<正>文化观念随着它们所反映的世界而改变。如果它们坚持认为,也如其一直所做的那样,需要进入到历史的语境中才能看清楚事物的话,那么这一原则也必须运用于他们自身。甚至那些最抽象的理论也在历史的现实里面有其根源。例如解释学这门科学或者是阐释的艺术。一般都认为解释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但施莱尔马赫对阐释艺术的兴趣是因为被邀请去翻译一本名为《新南威尔士英国殖民地报道》才引发出来的,这就不那么为人们广泛所知了。该书记载了作者与澳大利亚土著的相遇,但施莱尔马赫考虑的是,我们怎样才能理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弗里德里希 英国殖民地 解释学 政治解放 后结构主义
  • 简介:<正>世纪的年轮已鲜明地体现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全球扩展,由此引发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与合作,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关于全球发展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 标签: 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 文化走向 全球扩展 全球化浪潮 跨国集团公司
  • 简介:原来德法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式微,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重心已经转向英美。对于伊格尔顿和詹姆逊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遗产是文化批判理论。他们最初都使文学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判,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政治学。正是这些可比性,促成了一场以伊格尔顿和詹姆逊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理论的当代对话。

  • 标签: 詹姆逊 伊格尔顿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
  • 简介:<正>一20世纪后半叶,随着信息技术和跨国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了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跨国资本"的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 经济全球化 詹姆逊 文化工业 跨国资本
  • 简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批评思想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等。詹姆逊在'叙事'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对之展开了深入分析,目的是揭示乌托邦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标签: 詹姆逊 意识形态叙事 文化政治学 批评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正>法兰克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邓小平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激荡、交流、融会、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中新文化逐渐形成发展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邓小平个人理论的来源,应该既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代中国的实践活动以及邓小平个人品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寻根,也应该把它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从哲学、经济、政治等层面考察一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为揭示与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族特性提供一种新的科学思路。与此同时,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冲突、交汇的大背景,来探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揭示邓小平理论浓厚的文化底蕴。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群众路线
  • 简介:托尼·本尼特的文化研究对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传统既有呼应又有超越,他的文化研究更加注重工人阶级的经验性、文化的治理性以及实效性,其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超越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传统,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性。托尼·本尼特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性、文化研究的政府性与治理性等具有不俗的理论见识,对威廉斯、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批判与超越的尝试也非常明显,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观念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托尼·本尼特 文化研究 文化治理 文化霸权
  • 简介: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元素,美丽的丽(麗)即与鹿有关。而"N级编码"理论则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用以打通史前文化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之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国从古至今的鹿文化也可以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首先,亚欧大陆早期文化中有许多鹿的形象。其次,汉字"麗""禄"等字与鹿有关。再次,《史记》等典籍中有"逐鹿中原"等记述。最后,当代有《白鹿原》《鹿鼎记》等作品。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与它的角有关:一方面,鹿角在早期人们心中具有"再生"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角在早期文化中往往与"冕"相关。鹿角的这两种属性在古代王者的身上得到了统一:新王即位一般要"加冕",由此代表神授的"新生"政权的产生。

  • 标签: 鹿 N级编码 再生 政权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意旨,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 文化强国 中国方案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实践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的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的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需要认真研究,以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建立在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基础上的文化本质观、建立在文明主体思想基础上的文化主体观以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政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石和文明发展的科学指南,也为现时提供了文化批判的理性维度和文化交往的伦理原则。

  • 标签: 文化认识论 文化本质论 文化发展论 文化理论体系
  • 简介:葛兰西没有机会阅读到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但他却从文化领导权的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和葛兰西之间存在着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哲学对话,这场对话中蕴藏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理应予以深度发掘并进行充分思考。

  • 标签: 马克思 东方社会理论 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
  • 简介: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发展的理路与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实施的历史逻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争夺的主体是市民,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对象却走出了一条从平民到以农民为主的工农兵的嬗变之路。于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艺模式最终形成;为了适应工农兵的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又形成了文艺的民族化诉求及理论。"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民族化"又建构了"文艺政治化"所内含的文艺与政治的结构模式。

  • 标签: 文艺理论 文化领导权 40年代中国 大众化 民族化 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