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周边争端 主权属我 和平协商 合理解决
  • 简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等重要思想,都为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95年的伟大奋斗历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为了让担当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必须明确新的时代要求,把握其时代内涵:首先是为国干事、无私奉献,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其次是为民谋利、排忧解难,担当起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再次是为党分忧、忠诚尽责,担当起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担当精神 时代光芒
  • 简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历史经验来看,顺利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正确处理党内矛盾。1986年4月9日,胡耀邦主持端正党风工作座谈会并做《关于党风和党内矛盾问题》的讲话,讲话的一部分内容成为《胡耀邦文选》的《关于正确处理党内两种不同的矛盾的问题》一文。胡耀邦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思想对于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从而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 矛盾思想 胡耀邦 端正党风 六中全会 党要管党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提出“坚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创”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着丰富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如何整理和利用传统文化、如何发扬和创新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立场、正确态度、科学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性 创新性 新时代
  • 简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它所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思想,为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标签: 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
  • 简介:现实,即现实的形而上学抽象。黑格尔哲学隐藏了现实的秘密,它把现实指认为抽象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抽象形式。现代形而上学,以资本逻辑为轴心,把现实描述为合乎资本逻辑的客观、规律和目的的活动过程,从而它把现实当成资本的抽象和资本生产的抽象形式。而现代形而上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思想事业的主要病症。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的前提,它使思想真正把捉住了现实。

  • 标签: 现实性 现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曹应旺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撰文认为,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矛盾的特殊与矛盾的普遍的关系是毛泽东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特点之一。毛泽东认为不懂得它们的关系,就是不懂得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出的《矛盾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系统阐述了它们的关系,分析了运用于实践的途径:第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 标签: 毛泽东 共性关系 个性 《矛盾论》 抗日战争时期 领导方法
  • 简介:本文指出,世纪之交在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处理好社会利益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实践中,已初步摸索出了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必须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最广大人民'范畴的演进,同时代表好最广大人民内部各个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必须协调和处理好最广大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特别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 标签: 21世纪 中国共产党 利益关系 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 “根本利益”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和领导科学。从历史的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的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保持先进和纯洁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规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完成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既保持党的先进,又保持党的纯洁,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自我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之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理论,为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先进性 纯洁性
  • 简介:'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三严三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三严三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邓小平在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党内思想路线问题的重要。为此,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对历史与现实问题分歧严重的时刻,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团结一致向前看;搁置争议,大胆地闯;思想不通,组织服从等解决途径,有效规避了正面冲突,缩小了分歧,从而为“四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些策略在提出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能为今后化解类似危机提供启迪,即要善于区分党内思想分歧的类型和程度,要正确运用策略以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掌握好策略运用的量和度,要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策略运用的能力。

  • 标签: 邓小平 党内思想分歧 改革开放 思想路线 党的建设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观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的实在,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只能与人的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和革命。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