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践观,其间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的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的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的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的,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的—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的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化转向的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的全球化转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的,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的符号系统;但是哲学的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的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的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尼尔斯·玻尔的语言观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的阐述,我还是能够从他的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的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的。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无歧义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的规则。无歧义的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的。玻尔的语言观与他的物理学、生物、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的。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的议程,语言和时下流行的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和语用可以受益于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一般观点,这一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式的策略语义学和语用,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 标签: 主体 动态逻辑语义学 语用学
  • 简介:汤一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一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一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一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胡塞尔现象和玄奘唯识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戴冕(以下简称“戴”):《语言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您最近出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我注意到您之前的著作中谈“是”与“真”比较多,这两个主题贯穿了您关于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的研究,您甚至还直接以“是与真”为名出版过专著.为什么您这次不再专注于这两个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转而开始谈“事实”“世界”这样的东西?

  • 标签: “世界” 逻辑学 清华大学 语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授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一现象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 标签: 彻底诠释学 本真理解 真理
  • 简介:现象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的可能性。现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德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的现象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生存论现象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的切入口.拉兹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理由分类,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一阶行动理由的自然状态,无论是在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二阶理由,改变一阶理由的规范性状态.一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一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在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