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在东西文化和思想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存在及其何以如此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自然主义和伦理上自然主义。

  • 标签: 胡适 自然主义 科学 技术 伦理
  • 简介:学术界在阐释老子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和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对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概念,自然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是一个富含人文性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无为生活状态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道”,成为万物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原则生存与运行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本体世界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道”异化为“”与“不”,失去了最高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和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在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向“玄”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与自然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议程,语言学和时下流行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和语用学可以受益于一种内涵更为丰富一般观点,这一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式策略语义学和语用学,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 标签: 主体 动态逻辑语义学 语用学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笔记展示了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单一可能性。(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和邀请——劝导和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生理科学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身体—组织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将自然主义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自然—文化—历史发展,创造了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能性。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也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规范性力量"引起,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政治人类学倡导者。

  • 标签: 尼采 超人 自然主义 自由 文化超越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争论。荷尔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意识。在对费希特"绝对自我"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区分不是最原初,因为它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当代心灵哲学涌现出一股自然主义新潮流。通常来讲,自然主义能与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代替使用。令人惊奇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试图把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是其典型代表。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自然主义二元论并不能在解释意识问题上取得成功。

  • 标签: 自然主义 二元论 查默斯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虚无主义者"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美国哲学家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世"、梅洛—庞蒂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视角来看,雷福斯"海德格尔式认知主义"是典型对现象学"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超越论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作用。在某种意义上,雷福斯和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雷福斯和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雷福斯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并形成了一种雷福斯式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研究。他对现象学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低估上。但就其研究跨度和影响而言,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或儒家四,或孟子四),樊教授归结出"四—四心之中,3/4是情感,1/4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一、晚近"复古"思潮及其两种进路晚近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被一种复古思潮所包裹。本土"国学"和西方"古典思想",都成为学术研究热门。这股新千年以来复古思潮并非凭空而降,它迅猛兴起。有着思想史脉络中独特契机。

  • 标签: 古典 德勒兹 复古思潮 主义 激活 中国思想
  • 简介: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而且及时。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AllenW.Wood)教授。伍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道德宗教》(1970)、《康德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自由发展》(2014)等。

  • 标签: 艾伦 黑格尔伦理学 欧美德 一流学者 道德宗教 印第安纳大学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本能"和"不以意识为转移"。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道路。不同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哲学问题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一、个人经验访者(以下简称为“访”):莫兰教授,很荣幸能与您做这次访谈.正如我们所知,您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获得资助在耶鲁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您能和我们分享您学术经验吗?尤其是您在耶鲁大学学习和研究经验?

  • 标签: 个人经验 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问题 教授 研究生学习 耶鲁大学
  • 简介:功利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功利主义认识.也就是对自由主义认识,更是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再认识,、功利主义理论以功利原则为基点.从边沁创立到密尔发展和完善。边沁主张以“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道德最高标准;密尔则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计算方式来使功利主义趋于完善..桑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功利主义并未充分尊重个人权利及重视个人价值尺度差异性,甚至将人类生命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是一种倒退现象.由此,桑尔提出自己对权利与善何者优先性观点。这个争论结果对当前中国道德生活建设也具有启发性。

  • 标签: 功利主义 桑德尔 权利与善
  • 简介: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得”之间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 标签: “'德’一'得’相通” 道德本性 儒家进路 道德之“得” 功利之“得”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