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蒯因、麦蒂和叶峰自然主义立场或者是太强了,从而与自然主义基本原则相冲突;或者是太弱了,以至于像哥德尔这样柏拉图主义者也可在这种意义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这三种自然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基础研究进展,虽然它们都声称尊重科学实践是自然主义第一原则。

  • 标签: 自然主义 柏拉图主义 数学基础 60年代 20世纪 科学实践
  • 简介:<正>大自然力量是无穷,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一部研究自然与人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本文对郭店楚简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双重作用.

  • 标签: 楚简 《六德》 哲学意蕴 儒家 德行 传统文化
  • 简介:荀子“刑”、“”思想自有其独特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

  • 标签: 荀子
  • 简介: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内涵。卢梭要回归是主动、感性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是被动、无情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 标签: “回归自然” 庄子 卢梭 自然人性 社会文明 社会契约论
  • 简介:儒家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道德修养为核心为己之学。作为“实得”,强调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作用中而自成其“”,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之无私性和笃实性,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解读自然视域具有多重维度。从人与自然关系历史运演来看,在人类通过五官涉及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条件、按自己需要建造自然时候,人与自然就结成了关系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自然与人构成伦理关系。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伦理关系之一。

  • 标签: 自然 伦理关系 和谐社会 伦理向度
  • 简介:在先秦著作中,同、一样,每篇都有明确主题思想,并通过简洁篇名昭示读者.所不同是,没有如、那种专门探讨天人哲学篇章,它自然哲学思想散布在不同篇章中,需要我们细心地发掘和梳理.通过对自然哲学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哲学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是先秦到汉代思想转折进程重要环节.

  • 标签: 自然哲学 《吕氏春秋》 天志 墨子 荀子 先秦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起源,指出了礼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融合性以及与道德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字青峰,浙江诸暨人,生于1908年9月30日,历任辅仁大学、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教授。他一生尊师重教,忠于教育事业,热心于研究祖国历史,在学术渊源上与他老师陈垣关系尤为密切。

  • 标签: 陈垣 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家 师范学院 辅仁大学
  • 简介:<正>前安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西南约7公里处,北距花园乡3公里,西距博兴县刘耿村1.5公里。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0000平方米。1981年前安村民吴革昌盖房用土时,在村南门外发现了三件陶器,经专家鉴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素面磨光黑陶壶、黑陶

  • 标签: 遗址 龙山文化 博兴县 东营市 山东省 陶器
  • 简介:王弼继承了道家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方式去因顺百姓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物失其真”、“物不俱存”弊端。百姓自然状态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世界是有条理,万物在相互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成就。人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 标签: 王弼 无为 自然 无欲
  • 简介:“存在”和“应该”如何统一是西方伦理学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所引发困境在中国哲学语境中亦存在。在《易传》中,道德上“应该”常常以自然实存(尤其是“天”)为依据。这种模式使《易传》德性论陷入了“自然主义”伦理学困境,但道德命题并不是纯然分析命题,道德实践也不是简单逻辑演绎。不同于西方是,古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综合进了深刻忧患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使其在道德起源论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具人文色彩。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契入,使《易传》德性论模式反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他律主义或自然主义独特内涵。

  • 标签: 《易传》 德性论 自然主义的谬误 道德综合命题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字外,还保留了““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卦之”、“阴阳合”、“神明之”、“杂物撰”、“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意蕴,应将“”之“性”义作为重要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最突出问题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本顿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解读上,强调自然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遵循;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儒家是要成。儒家为什么要成?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配天”天命思想。“以配天”思想一方面为成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内在本原成观。虽然如此,面对成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