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相较于自觉、理智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道德解决方案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官方概念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理智研究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海伦·朗基诺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语境经验主义(CCE)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中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强弱版本之间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相似性并不是偶然,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辩护。

  • 标签: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一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在东西文化和思想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存在及其何以如此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自然主义和伦理上自然主义。

  • 标签: 胡适 自然主义 科学 技术 伦理
  • 简介:《文心雕龙》中《宗经》一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主题,教育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心性也即文心。刘勰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突破得到了新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对胡塞尔现象学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理解与胡塞尔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关于存在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价值、纯粹自我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关联、还原合法性以及反思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回应。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 简介:“慎独”之“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一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内容而非“慎其独”一词涵义。

  • 标签: 慎独 五行 思心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中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和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