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平等地得到他人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权利,每个人对一切幸福手段也都有平等要求。然而,我们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平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赞美的理想目标,是人一种理性诉求,平等本身变成了一种幸福追求,平等追求是理想追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历史。

  • 标签: 平等 权利 可能
  • 简介:时下流行一个段子,说:男人=吃+睡+挣钱,猪=吃+睡,代入得,男人=猪+挣钱,移项得,男人-挣钱=猪,所以,不挣钱男人等于猪。女人=吃+睡+花钱,猪=吃+睡,代入得,女人=猪+花钱,移项得,女人-花钱=猪,所以,不花钱女人都是猪。这个段子精辟地概括了很多当代人生活,甚至概括了当代人对人性理解。

  • 标签: 禽兽 当代人 挣钱 男人 花钱 女人
  • 简介:实在论和各种牌号反实在论——如唯心论、唯名论、工具主义、相对主义、非实在主义——之间争论关键问题是:世界、真理、共相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一方面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另一方面却又能够为我们所知晓。争论聚焦于:我们关于世界知识到底有多少是来自世界,又有多少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如何在发现与建构之间画一条明确分界线。天真实在论注重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以及独立性与认知可通达性之间平衡,恰好占据了严格实在论与松散相对主义之间可供立足中间地带。

  • 标签: 实在论 反实在论 天真的实在论
  • 简介:诸多恐惧与现代性并行不悖,城市是其重要发生空间。围绕传统社会理论来看,两种城市形象和理念均与都市理念和异乡人反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外来者,异乡人总是与城市形象相伴随。特别是当我们都是异乡人时,这种与外在经验融合共存关系使城市内在生活紧张或不安。

  • 标签: 城市 恐惧 现代性 异乡人 赫勒 齐美尔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虚无主义"。"自由精神"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虚无主义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尝试。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活 需要 生产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本文用一些著作来探究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实践,思考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将怎样发展。这些由我们所继承西方化经典著作所体现价值观,可能对资本主义某些缺陷负有责任。在经济权力正从不久前还处于支配地位市场转移时,我们对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经典寻求可以有助于形成我们期望未来资本主义能够体现和实现价值观。

  • 标签: 经济伦理 企业社会责任 批判理论 经济学 新兴市场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两个方面的“第三”,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实体划分,“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两种形象——保守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调和主义.特别是,黑格尔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焦点,而市民社会中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劳动所有权所体现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救济所体现出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国家福利主义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主体解构是对他肯定。他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对主体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