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2 个结果
  • 简介:在对阿伦特(HannaArendt)政治思想阐释,不少学者较关注她具有鲜明政治哲学色彩作品--《人境况》,也有学者主张从《极权主义起源》出发去追溯阿伦特思想发展轨迹,而阿伦特早期传记作品《拉尔·凡哈--个犹太女人生》则很少被关注。在笔者看来,阿伦特于1930年开始写作这部传记是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重要环,缺少它会造成对阿伦特解读不完整。首先,阿伦特早年研究重心是神学,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使她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写于这时期《拉尔·凡哈书正是她对现实回应;①其次,无论是朋友还是阿伦特本人,都认为她与其笔下拉尔遭遇有诸多相似性;②更为重要是,阿伦特对于浪漫主义研究和批判,与她此后理论有着密切关联。本文将探讨,即是阿伦特对浪漫主义思考和批判及其背后理论旨趣。

  • 标签: 浪漫主义 阿伦特 批判 《极权主义的起源》 传记作品 思想发展
  • 简介:2012年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年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结构》出版50周年。在这年里,为了表达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科学哲学家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家以不同形式组织了系列纪念库恩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结构》主旨是要对科学发展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代名词,已经对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力逐步扩大,对库恩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是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对库恩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石永泽(以下简称“石”):俞老师,您好!关于您故事我们听到过不少,这次想请您谈谈您学术生涯,相信对我们这些后辈会有启迪。您是如何走上哲学研究道路?从您发表作品我们知道您从事哲学研究是从海德格尔开始

  • 标签: 哲学研究 研究员 学术生涯 海德格尔 “石”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认知直是在扩展。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个更大世界中去思考问题。

  • 标签: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视野 吴根友 意识 全球化时代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现象学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思想是现象学基本内容之,而亲子关系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方面,它为现象学中国化汉语现象学建立开辟了条可能之路;另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突破得到了新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个异于常识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对胡塞尔现象学越界是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理解与胡塞尔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关于存在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篇书评,评论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价值、纯粹自我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关联、还原合法性以及反思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回应。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 简介:《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热浪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精细复境与重新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兵三位思想者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卓越努力,它是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思想清流。

  • 标签: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先驱者之,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所翻译亨普尔《自然科学哲学》和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先驱人物,他们在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紧张,他们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争辩背景与阵势任何发展都无疑是运动态势,而哲学活动又总是在疑虑和思辨状态下完成。既然哲学发展是动态思辨过程,那么这样思辨就必然包涵着和裹携着激烈批评和尖锐争锋.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哲学发展往往体现在或者说依赖于哲坛上批评与争辩。可喜是,近年来中国哲坛上批评争辩风气正逐渐兴起。

  • 标签: 哲学发展 争辩 中国 问题域 哲学活动 思辨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理性、3非理性""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儒家四德,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是情感,1/4是理性,是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无法概而论、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同于儒。、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职业。《周易》卦虽与儒有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原始发生联系在起,则尚欠证据。汉字。偏旁带字,多具有柔、弱意思。儒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精神动力。原始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政治活动。保护弱者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极”困窘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摘要:代表整体主义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非充分决定论题,被当作非充分决定论题理论依据。然而,存在种不同非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非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与“局部理论”非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与“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 标签: 迪昂-蒯因论题 经验等价 全体科学 非充分决定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转变使它们成为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Badiou)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学界被广泛接受,巴迪欧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激进左翼理论界,他与齐泽克相差无几。

  • 标签: 逻辑 事件 世界 阿兰 真理 激进主义
  • 简介:性论是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甚至更为基础问题来探讨学问。中国传统同样重视"性"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性论哲学路线。对性概念缘起及其含义、性论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性论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在证据关系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不相容理论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方式发展我们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