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的实在问题的讨论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非定域性特征引起的,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科学是哲学科学的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是哲学的“改造者”“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的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的过程完成的,是对自在实在的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种语境论的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近些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中掀起了股新的虚构主义热潮。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汉斯·费英格就在《"仿佛"哲学》书中强调了人类知识虚构的价值。由于亚瑟·法因的发掘宣扬,费英格的"仿佛"哲学对当代科学建模讨论的虚构主义立场影响尤深。科学建模作为对世界的想象描述通常是故意为假的,因而科学虚构主义科学实在论之间似乎存在种紧张关系。然而,无论我们选择对于虚构的真值条件学说,还是功能学说,科学虚构主义并不与科学实在论相抵触。尽管法因的解读有失偏颇,但阐明费英格哲学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明确科学虚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根本特点

  • 标签: 科学建模 科学虚构主义 虚构 汉斯·费英格
  • 简介:陈嘉映《说理》书的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般意义上的“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的思想演化过程的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的讲理(reasonableness),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理性”,很值得做深入比较。

  • 标签: 理性 合理 讲理 梁漱溟 哈贝马斯 罗尔斯
  • 简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在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之间及科学实在论不同流派之间的长期学术争论,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实在论在理论上取得了极大进展,对科学实在论诸论题提出了有力论证,然而其理论框架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仍须作进步改进。为此,应从卡尔纳普—蒯因本体论观点出发,将其构建为种更加全面合理的整体结构实在论,即实体关系非截然二分的、彼此相互规定的结构实在论。这种整体结构作为关于类关系的约束变量的值,可理解为通过理论结构或拉姆西语句的整体意义所指称的对象,其实在性由该语句的存在量词所断言。正是整体结构在理论变化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持续性,这正是科学进步合理性、理论真理性的基本前提。根据这实在论观点,科学合理性论题便可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辩护。

  • 标签: 科学实在论 结构实在论 整体结构 约束变量的值 拉姆西语句 科学合理性
  • 简介:实质合理性的当代论证是合理性的认识论辩护、对批判性思维的阐发和对相对主义的反驳紧密联系起来的。实质合理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可中立判断和评价的"好理由"由批判性思维所主导,个体在认知和行动以理性评判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实际建构的合理性。

  • 标签: 实质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命题式辩护 信念式辩护 合情理性
  • 简介: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存在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时间 意识 存在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的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种社会的过程称为“民主的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收益”的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的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的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Badiou)的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学界被广泛接受,巴迪欧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外激进左翼理论界,他齐泽克相差无几。

  • 标签: 逻辑 事件 世界 阿兰 真理 激进主义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批判之类的术语进行证明。当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的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的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的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福柯在其权力知识理论对这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的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的“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的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马克思通过运用“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在马克思的著作也有技术批判的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的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的影响下,有关技术的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的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的纯理论理解作出的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的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的“社会合理性”(social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的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的。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的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的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条新的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的批判。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underdetermined)的策略相比。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的。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的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的东西的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随后以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的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不充分确定”的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的阐释。但是在这过程,批判的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的批判力量,并把它的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的三种主要形式。

  • 标签: 合理化 技术 科层制度 市场 批判理论
  • 简介:《时间存在》第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想象的关系、原自我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自我"、"存在"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问题还可以展开进步研究。

  • 标签: 《时间与存在》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 简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致辞。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和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分别主持了会议的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阶段。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来自上海社科界近6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文化强国的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途径、如何通过价值治理和发挥宗教正能量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的认同传播,以及如何在汲取自身传统和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新文明类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学会 学术研讨会 精神动力 文明类型 上海市
  • 简介:存在主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及其成因进行探析的哲学流派,个体存在状态的异化是导致个体产生不合理信念心理障碍的根源.要想解决心理障碍高发这严重社会问题,需从修正个体的信念系统出发.时代状况影响个体的存在状态,个体存在状态是塑造个体信念系统的主要素材,为厘清个体信念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分解.基于对厌倦现象的梳理挖掘,可以发现时代状况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揭示出存在状态对个体信念系统的型塑机理,以及信念系统心理障碍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厌倦现象的分析,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可以揭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个体信念系统进行修正与重塑的路径方法.

  • 标签: 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厌倦 信念 存在状态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的“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能力导致的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的品质。“存在者之间”的本体论对“介入”能力的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的对道德品质的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以费奇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爱的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的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的”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的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的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的优异判断的个模型。在提供模型的过程,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优异判断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个好的审判取决于证据的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的。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的适切判决之不同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必然的关系谈起。哲学史上的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的统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

  • 标签: 存在图 皮尔士 图式逻辑 现代符号逻辑史 镜像 认知逻辑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的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朱利叶斯”是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断言案例的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热点难点.指称指称对象的区分是个新颖的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的混淆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