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实效主义基础是他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现象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归约论题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存在者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镜射物,即我被动结对联想对象,以及在我意义原初创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那里”绝对性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思想是现象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突破得到了新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对胡塞尔现象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理解与胡塞尔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关于存在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价值、纯粹自我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关联、还原合法性以及反思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回应。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 简介:建立"真正和普遍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毕生追求。在其现象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关联?他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检验?虽然胡塞尔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存在论在"形式普遍性"和现象"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可能性。现象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现象保守主义是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其通过显像概念来说明经验辩护作用。伯格曼认为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因无法避免主体视角反驳,而使得弱觉知辩护成为偶然。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诉诸强觉知要求,而这又导致无限后退问题,内在主义就陷入了两难困境。现象保守主义也无法逃脱陷入两难处境。事实上,弱觉知内在主义之所以面临伯格曼所提问题,是因为伯格曼错误地理解了弱觉知要求。弱觉知内在主义者理解弱觉知应该是辩护性弱觉知,这一觉知含有"真之征兆",而"真之征兆"由布兰顿实用主义真理论界定,其避免了辩护偶然性,又没有诉诸强觉知。如果对显像概念进行实用主义化解读,那么其可被视为辩护性弱觉知,现象保守主义就摆脱了主体视角反驳。

  • 标签: 现象保守主义 实用主义 主体视角反驳 辩护性弱觉知 布兰顿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德雷福斯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研究。他对现象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低估上。但就其研究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预备部分”,对现象学直到当时为止发展做了精简扼要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对现象“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对纯粹意识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其存在而对之所作规定。他分析虽然在一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其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根据

  • 标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现象学 意识 存在 内在批判
  • 简介: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曾以"博罗米恩结"(nudborroméen)来描述其所阐述想象界(l'imaginaire)、符号界(lesymbolique)和实在界(leréel)三者之间拓扑学结构,并以"核心症状"(sinthome)作为串联起前三者关键第四环。根据他观点,一个博罗米恩结至少需要三个圆环组成,但这样基本结构并不牢固,其中任意一个圆环脱落都会使整个博罗米恩结散架。

  • 标签: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 实在界 核心症状 意识哲学 拉康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研究方案之一。他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一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周易》有十八个卦象表达了十八种男女关系,而《咸》《恒》《蛊》《大过》等卦卦爻辞,直接以男女关系为例,阐述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男女之间一系列伦理观念,并做出明确价值评判。由此看到,《周易》对三千年国男女伦理观念所产生规范作用,也从一个特定视角感受到《周易》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

  • 标签: 周易 男女关系 伦理观
  • 简介:哲学形式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形式化哲学是一个有危险行当.它既需要得到复兴,也需要增加与其他非形式化哲学之间互动。哲学逻辑中常见神秘风格必须让位于对形式模型与促进其发展哲学概念和议题之间成问题关系明晰讨论。

  • 标签: 理想化 形式化 哲学 逻辑
  • 简介:“极微”观念在印度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影响。印度历史上流行多数哲学派别都对其给予关注。胜论派、正理派以及佛教新有部等认为极微是构成世间事物最小物质单位,是实在;吠檀多派和数论派认为极微不实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则部分承认极微作用,但认为极微在本质上是一种“假立”。各派对极微看法与其理论体系基本职向直接相关。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极微论对于认识印度哲学特色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极微 要素 胜论派 吠檀多派 佛教
  • 简介:在20世纪分析哲学,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概念。维特根斯坦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逻辑成分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事实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为了回应悲观归纳论,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了结构实在论,但是他们在如何对待构成结构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理论实体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认识论结构实在论承认构成结构实体存在,但认为它们是不可认识。本体论结构实在论认为,存在只是结构,根本不存在构成结构实体。综合结构实在论则认为,没有实体就没有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去认识实体。所以,实体不但是存在而且是可以认识

  • 标签: 实体 结构 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 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 综合的结构实在论
  • 简介:继量子力学问世后,自由意志定理提出再次抨击决定论,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定理利用SPIN、TWIN和MIN三条公理清晰地证明了粒子行为非决定论性,为最终理解自由意志观念提供了新途径。但学界也有质疑,认为自由意志定理证明只是非决定性,而不是自由意志。大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知觉与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独有,而是从人到单细胞生物呈现出由繁至简渐变过程。单有非决定性显然尚不足构成自由意志,具有知觉能力是粒子自由意志必要条件,自主选择与知觉能力共同构成了粒子自由意志基本涵义。

  • 标签: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定理 非决定论性 知觉能力 单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