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东西均》书是方以智中晚年的代表哲学著作之,在明末清初"三"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归儒"的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的"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的系统阐述、对"名教"的现实意义的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的死亡哲学思想的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的学术理想。而其"折衷"的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的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生存论现象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瓦雷拉的"神经现象"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他的这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和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胡塞尔现象和玄奘唯识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种意识发生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现象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的基本内容之,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方面,它为现象的中国或汉语现象的建立开辟了条可能之路;另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的进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 标签: 彻底诠释学 本真理解 真理
  • 简介:现象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个是主张现象脱离生活,另个则主张现象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的统”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的。物质构成作为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的视域内存在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试图建立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的可能性。现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皮尔士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基督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德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种德雷福斯式的现象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个“中国”的过程。时至今日.这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的切入口.拉兹提出了种独特的理由分类,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阶行动理由的自然状态,无论是在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种新型的二阶理由,改变阶理由的规范性状态.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在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的"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的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的自我意识的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的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的自我意识论题中心,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的传统哲学的阴影,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这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的两版"知识"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的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困难并超越了旧的哲学问题域的。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他们在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的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的紧张,他们的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的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的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的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的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的两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的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的“预备部分”,对现象直到当时为止的发展做了精简扼要的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对现象的“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其存在而对之所作的规定。他的分析虽然在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其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的根据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现象学 意识 存在 内在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