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东宋贺张金峰屈浙李建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对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在预测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研究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为脑血管病患者确定治疗方式中脑血管造影中脑血管形态学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0例确诊为脑血管病变并且实施心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进行观察。对脑血管病变的发展机制、临床治疗方式与脑血管病变血管形态学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A1优势征在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共计有25例,在非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共计有3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动静脉畸形组中,相对于多支引流静脉而言,单支引流静脉具有明显升高的出血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供血动脉数、双支供血动脉数、单支供血动脉数三组之间在出血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导致发生前交通动脉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危因素就是A1优势征。相对于脑动静脉畸形多支引流静脉而言,单支引流静脉具有明显要高的出血率,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影响因素并不包括供血动脉的数目。利用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的患者可以实现血流代偿;利用后交通动脉的侧支,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的患者可以实现血流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血管造影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血管造影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应用血管造影CT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结果相比,具有一致性。VR重建图像的质量明显优于DSA常规图像,且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采用血管造影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正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CT 肝脏肿瘤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影像学 CT肺血管造影 回顾性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6例疑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予以所有患者进行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经检查后,1mm组检出52个钙化斑块,检测出48个小钙化斑块,以1mm组检出数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数为标准,3mm组检出43个钙化斑块和33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与1mm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放射CT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时采用不同重建厚度的检出情况不同,1mm层厚的检出敏感性优于3mm层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钙化斑块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能否产生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AP)及高淀粉酶血症(HP)的协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实施ERCP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防AP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胰管支架+生长抑素)和对照组(胰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P、H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37例,男62例,女75例,发生AP 5例(3.65%)、HP 10例(7.30%)。对照组188例,男81例,女107例,发生AP 7例(3.72%)、HP 19例(10.11%)。观察组术后AP及H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1,P=0.972;χ²=0.768,P=0.381)。结论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不会产生预防ERCP术后AP及HP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急性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胰管支架 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疗效,为治疗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41例患者行45处支架置入,成功置入42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41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2.36±12.22)分,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95.33±5.54)分,术前与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36例患者的脑缺血症状未出现,1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高,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病 合并血管狭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25例经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发现,累及肺动脉干2支,累及肺左动脉12支,累及肺右动脉13支,累及肺叶动脉66支,累及段动脉98支。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成像快速、成本低等优势,患者接受能力较强,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血管造影 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PN)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5例因PN后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DSA图像及介入治疗情况,归纳总结其DSA表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临床表现为腹腔出血,2例为腹腔出血同时伴血尿,3例为血尿,发生出血时间为术后6 h至7 d。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动脉管壁不光整、局部动脉分支扩张、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14例存活病例,随访6~12个月,未再出现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操作全部成功(14/14),止血全部成功(14/14)。1例因中恶心呕吐窒息死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6.0±11.0)、(80.0±9.0)、(76.0±9.0) μmol/L。三组间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1,P=0.058)。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0±1.04)、(7.13±0.89)、(6.81±0.79) μmol/L,三组间尿素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2,P=0.024)。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比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为PN后出血的DSA主要表现。介入治疗在本组病例中安全有效,可以考虑在PN后出血情况下使用。

  • 标签: 肾切除术 出血 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